无奈与认命。话音刚落,他便转身,步履沉重地向士卒队列走去,脚步拖沓,仿佛每一步都沉重得让他几乎无法忍受。
周围的百姓纷纷低头,沉默不语。此时,集市上虽然人流如织,气氛却变得格外压抑。那些曾在这里讨生活的摊贩,或在一旁低声交谈,或默默收拾摊位,似乎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份无法言说的沉重。除了少数几人敢于发声,更多的百姓心中充满了担忧与愤怒,但最终却都无奈地选择低头顺从。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征兵命令,绝大多数人只能屈服于命运的安排。
对于这些贫困的百姓而言,参军并非出于忠诚或英雄气概,而是为了活命。他们手中的锄头早已无法养家糊口,眼看着粮食逐渐耗尽,家园破碎,战火将一切吞噬殆尽。此刻,唯有投身战场,才可能获得一线生机。即便知道黄巾军的势力如日中天,参军后生死未卜,但这已成为他们唯一的选择。
然而,孙原的征兵令虽已下达,但并非所有地方的实施都如他所期望。为了防止这一征兵工作演变为强行征兵、逼迫百姓上战场,孙原早早派遣了桓范和袁徽两位掾属前往各县督察。两人均为孙原心腹,智勇双全,深得信任。为了杜绝乱征壮丁的现象,他们被委以重任,负责监督各地征兵过程,确保募兵工作不因县令或地方官吏的私利而走样。
桓范与袁徽各带十名刺奸,四处前往各县视察。刺奸,乃是当时朝廷特有的一类执法人员,他们职责特殊,不仅要查办地方上的贪腐和不法行为,还要防范地方官员在征兵过程中的滥权行径。桓范与袁徽深知,当前的征兵任务关系魏郡的生死存亡,若不加以严密监管,极易引发民怨与社会动荡。因此,他们一路马不停蹄,奔波在各县之间,竭力查处一切滥用职权、强行征兵的行为。
在一座名为金城县的小镇,桓范与袁徽到达时正巧碰上了县令的紧急征兵行动。金城县地处魏郡的边陲,战火已渐渐逼近,百姓生活困顿。尽管征兵令已经发下,但当地县令却有些过火,明显带着逼迫的成分,私下拉拢了不少手下,强迫当地百姓参军,有些人甚至未曾得到正式征召通知,就被抓走送往军营。
桓范与袁徽迅速将这一情况掌握,并立即开始调查。在街头,他们遇见了正在排队登记的百姓,也遇见了一些愤怒的民众。许多人因为被逼参军而满脸愤恨,但却又不敢发声。两人立刻进行了干预,调阅了相关文书,找到了证据,确认了县令确实有强行征兵之事。虽然他们的手下并没有执法权直接处置这些地方官员,但他们依然决定迅速上报,杜绝事态的蔓延。
“这件事我们不能轻易处理,”桓范在袁徽耳边低声说道,“我们没有权力直接拿下县令,但必须报告上级,避免事态恶化。”袁徽点了点头,眼神坚定,“此事一旦传开,魏郡必定会动荡不安。我们必须立刻上报孙原,不能让这些地方官员肆意妄为。”
两人商议后,决定立即派人将情况上报孙原,并在报告中详细描述了金城县县令的强征行为以及相关证据。与此同时,他们也下令暂时停止所有强行征兵的行动,确保百姓不再受到不公正待遇。
当他们赶回魏郡时,孙原已亲自接待了他们的报告。看完两人带回来的情况后,孙原脸色阴沉,知道如果这一事件不及时处理,势必会引发更大规模的民怨和动荡。他决定立即下令各地严查类似行为,并派遣其他督察前往金城县,查清真相,以示惩戒。
然而,县令的处置权并不在孙原手中。尽管他已要求严查,但对地方官员的处理仍需经过上级的审批。在孙原下令后,金城县的强征行为虽然暂时停止,但所有的事宜仍需上报给更高层级的朝廷和地方主管部门,以防止更多的乱象滋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随着这些事件的逐步曝光,魏郡内部关于征兵的争议愈加激烈。尽管桓范与袁徽的迅速处理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但仍旧无法完全消除百姓心中的恐惧和不满。许多百姓在投身战场的同时,也在心中埋下了对地方官员的不信任,甚至对于未来的战事充满了恐惧——他们既要面对日益逼近的黄巾军,也要小心自己是否会再次被迫参与到这场没有尽头的战争中。
然而,孙原的目的并未改变,他仍旧在为魏郡的存亡而努力。随着时间推移,士兵们渐渐走到前线,而那些曾因强征而不满的百姓,也开始明白,投身战场或许成了他们唯一能控制自己命运的方式。
魏郡的存亡与这群流民息息相关。此次征兵,虽然以魏郡本地的青壮为主,但流民中的壮年男子也被列为征召对象。由于家园被毁,他们无处可归,战争使得他们早已失去了生存的依托,许多人在绝望中被迫投身于这场关乎生死的战斗。对于他们而言,战场或许是唯一的希望,因为只有通过加入军队,他们才能得到一线生机,或许还能从战斗中找到重建家园的机会。
孙原深知,魏郡的未来寄托在这些新兵身上。然而,这支由流民组成的军队,缺乏战斗经验,许多人甚至连基本的武器都不熟悉,如何将这些散漫的民众组成一支能在战场上有所作为的队伍,是他面临的最大挑战。如何挑选出合适的士兵,如何训练这些草莽出身的百姓,成为了孙原急需解决的问题。
魏郡境内的流民,遍布各个乡村与城镇。原本富饶的田园变成了废墟,许多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为了加快军队的组建进度,孙原决定采取更为直接的策略,尽可能地从流民中选拔壮年男子,快速充实军队。征兵的工作在魏郡各地迅速展开,不论是城镇,还是乡村,都有官兵的身影。他们一边忙碌着登记与筛选,一边强迫那些无路可走的百姓加入。许多人面对征兵,心中愤怒但又无可奈何,他们要么选择顺从,要么只能继续漂泊。对于流民而言,参军成为了唯一的出路,尽管战场上充满未知的危险。
几日之后,五千名士卒的名额终于填满。这些士兵中,三千余人来自各地的流民,剩下的一千人是魏郡本地的青壮。虽然队伍已经形成,但战斗力如何,尚不得而知。流民们的素质参差不齐,许多人从未接触过兵刃,武器使用极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