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工作,二来当时住宿条件紧张,加上自己手里也有不少存款,便发扬风格,将组织安排给他们的单间让给了别人。
然后在当时的城区边上、距离选定厂址不远的地方,接受了一位老乡“赠送”的这座占地一亩多的清净小院。
那位老乡自然也得到了数额不菲的金钱“赠予”。
如今十余年时间过去,当时的城区边缘农村迅速被北城工业区包围,这里也成了市区。
从地理位置来看,这座院子正好位于市区和北城厂区之间,附近百货公司、供销社、新华书店、五交化商店、饭馆、招待所等商业配套应有尽有,属于繁华地带。
却又是闹中取静,距离主干道只隔了两户人家,门前的小道也不算窄,能容纳两辆汽车并行,就连路边也栽有梧桐树,既能防尘也能隔音。
院子里面,差不多有800多平米的面积,在中间位置用了近200平米、修建了三间半砖瓦房。
正房三间,是“一正四耳”的格局。
中间是宽敞的堂屋,正堂后面有个小小的杂物间。两边的屋子分别隔成前后两间,也就是总共4个房间。
这也是卢家湾那种最常见的农村房屋格局。
后面还有一座当做厨房、餐厅的偏房,算是半间。
陈凡父母买来后,又用了几年时间进行改造。
他们将破旧的地方做了翻新加固,给房子里原来的夯土地面铺上青石板,前面的院子也用青砖铺地,后院的菜园改成了花园,只留了一垄地种菜。
另外围着院墙种植了一圈密密麻麻的箭竹,用来隔音。
竹子四季不凋,即便现在是冬天,院子里也是郁郁葱葱。
又趁着建设北城厂区、铺建下水管道的机会,在靠着餐厅的偏房旁边建了冲水厕所。
原本正房和偏房之间是分开的,他们又搭了一条l形的风雨廊将其相连,这样下雨天也不会被淋湿。
甚至还在小花园中间建了一所凉亭,从风雨廊铺了一条石头小道过去,显得格外雅致。
房子本身就通了水电,经过改造之后,现在的居住条件比几十年后也差不到哪里去。
杨厂长恢复工作以后,处理陈凡父母事情的时候,将鹊巢鸠占的一帮人赶走,又重新做了粉刷清理。
前几天公安厅的领导找上门查陈凡的事,他听说老朋友的儿子还活着,还是全国知名的大作家、医学专家,顿时喜不自胜。
等调查的人一走,立马请人把里面打扫干净,连破损的家具也做了更换,只保留部分完整的老旧家具,算是给陈凡留作念想。
中午吃过午饭,他和李副厂长便带着陈凡过来,又让人把存放在他家里的那些书籍都送了过来,并送了几套被褥、以及锅碗瓢盆等生活用品,所以这里随时都可以入住。
李副厂长也请来街道办房管所的人,现场办理房屋过户手续。
等他们离开,陈凡才松了口气,有闲心打量这座刚刚到手的房子。
门口一扇双开的大门,足够一辆小轿车进出,……可惜这年头私人不能买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