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聂明贤看到刘煌龙进门后,便主动热情地凑上前来热情汇报:“刘老师,这个微型循环仪,目前已经进行了多次动物试验……”
刘煌龙微微颔首,身子微颤:“嗯,做得很好!~”
刘煌龙的语气复杂,眼神也纠结,心情更是只能用毛线团来形容。
这样的微型循环仪,它比起毁损伤之所以更有意义,是因为它是独立的专利样品。
它是直接可以以‘商品’、工具的形式出现在临床和这个世界的。
工具这两个字,到底有多牛?
人类就是依靠着各种工具慢慢‘驯服’大自然的,最后才得以站在了食物链的相对最顶端。
比如说火种,就是让人脱离食生肉的工具。
比如说车的发明,就是人类相对脱离步行和只能负重的局面。
再比如很多……
这样的工具一旦面世,那么很多成熟的手外科医生就都能……
类似的思绪,再一次地在刘煌龙的脑子里转了一圈。
科技的发展,肯定不是将技术的难度推向复杂化,而是将其更加简化。
如果一个疾病,可以通过最朴素的方式就可以被治愈,越是朴素的方式,那么它的意义就最大。
好比结核的治疗,在最初期的静脉用药后,后续可以通过口服药物,就可以达到完全治愈状态,这就是结核治疗的牛掰之处。
如果有一天,肿瘤也可以做到如此的话,那么,能够做到这一步的人,绝对会被医学史记录于教科书中,永远被纪念。
再比如更加通俗的一个例子。
袁老没有指导很多农民种田,但他值得被所有人纪念,是因为他能让所有人不需要任何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就按照以往的种植方式,就可以产出更多的粮食。
这就是工具。
现在,这个小小的东西,或许就能爆发出让所有能够做断指再植的手外科医生做断肢栽植术,它的意义,必然非凡。
方子业、聂明贤、兰天罗三个人的名字,或许会永远被载入到手外科的史册。
与此相比,他刘煌龙拿下的周围神经治疗相关的杰出青年课题算什么?华科协和医院的教授算什么?最年轻的教授又算什么?方子业如今虽然还没有成长起来,但他做到的事情,已经足以被创伤外科和手外科两个亚专科永久铭记!如陈中伟老院士一般,被永久铭记。
聂明贤于是继续和兰天罗两人开始探讨,方子业偶尔发表自己的意见。
旁边,吴轩奇只是看客。
完全没参与过课题的刘煌龙和袁威宏,就只能化身为局外人,规规矩矩地看着,不说一句。
直到刘煌龙到达将近半个小时之后,刘煌龙才患得患失地喃喃一句:“原来,手外科并不是上限被固定的专科。”
“一个亚专科的上限,怎么可能那么轻易地被定义?”
袁威宏此刻转头看了刘煌龙一眼,他距离刘煌龙非常近,自然把刘煌龙的呢喃听得清晰。
这一刻袁威宏甚至觉得刘煌龙也好可怜!刘煌龙从协和医院的手外科来中南医院的创伤外科,其实是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