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德川家康若是有朝一日当真能大权在握,自当取丰臣氏而代之,才不会像张居正一样做个死后被清算的蠢材!”
画面转到了汉城。
朝鲜国王李昖拉着杨镐的手,不停的抹着眼泪。
“陛下怎么就不听予的话呢?”
“杨大人,你怎么舍得抛弃予和朝鲜呢?”
在两人的旁边,诸多朝鲜大臣也同样是依依不舍。
杨镐表情黯然,叹息一声。
“大王,杨镐如今已无官身,只不过是一介草民,当不得大王这般谬赞了。”
李昖擦了擦眼泪,异常真诚地开口。
“杨大人,你永远都是予的朋友,永远都是朝鲜的恩人!”
杨镐在李昖的坚持下,坐着朝鲜国王的轿子前往城门。
到城门处,他突然愣住。
在这里,聚集着密密麻麻的朝鲜民众。
杨镐不由有些惊慌,赶忙吩咐:
“怕是大明新的经理来了,我们避一下!”
便在此时,城门处的民众已经发现了这辆马车,顿时涌了上来。
“杨镐大人!”
“是杨镐大人吗?”
杨镐有些疑惑地从轿子的窗户往外抬头。
“各位……”
还没等他说完一句话,外面有人一声大喊。
“是杨大人,是他!”
哗啦啦一下子,在场所有的朝鲜民众都跪下了。
杨镐彻底愣住了,手足无措。
“各位,你们、你们这是在做什么?”
一名朝鲜老者抬起头,双目通红地开口。
“朝鲜能不亡国,全赖杨镐大人之恩德。”
“我等朝鲜子民,谢杨大人!”
在场成千上万名朝鲜民众,异口同声。
“谢杨大人大恩大德!”
杨镐看着这一幕,身躯颤抖,久久不能言语。
金幕中,字幕缓缓浮现。
【杨镐对朝鲜人而言,并非只是天兵大将的身份这么简单。】
【当第二阶段的倭军北上,兵锋临近汉城,朝鲜君臣百姓惶惶不可终日时,是杨镐孤身前来汉城。】
【在这个最混乱的局面下,杨镐接手了所有朝鲜政务,凭借着自己的身份和能力稳定了朝鲜君臣和万民之心。】
【也是杨镐领兵一路反攻蔚山,给了倭军几年侵朝战争中最惨痛的一次损失。】
【对朝鲜人而言,邢阶、麻贵并不算什么,杨镐才是那个真正力挽狂澜,拯救了朝鲜的大明天将!】
【杨镐一生所作所为,颇多争议。】
【但在朝鲜人的心中,他确实是来自大明的救星。】
【就在杨镐离开朝鲜没有多久,重病在身的丰臣秀吉性命也走到了尽头。】
“关白!”
“关白大人!”
“爹!”
在画面中,丰臣秀吉闭上了眼睛,气息全无。
这位继织田信长之后,第二个在名义上统一了倭国的枭雄人物,走完他六十余年的人生。
【丰臣秀吉死后,按照他生前的安排,以六岁的儿子丰臣秀赖继承大位,德川家康为首的“五大老”和“五奉行”总计十位大臣共同辅政。】
【国少主疑,师老兵疲的双重打击下,倭军侵略朝鲜的战争再也无法持续下去。】
【更加让在朝鲜的倭军将领们恐惧的是,在丰臣秀吉死前,他已经下令让大约六万人的倭军先行撤军回国,还在朝鲜的倭军只剩下十万左右。】
【而倭国本土则由于更换最高统治者必然会产生的权力真空期,一时间还来不及下令让其他的侵朝倭军回国。】
【丰臣秀吉虽然死了,但倭国方面也知道事关重大,严密的封锁了消息。】
【明军方面,虽然并不知道丰臣秀吉的死讯,可随着大量部队进入朝鲜,明军的南征自然也就提上了日程。】
大明兵部尚书,朝鲜战场上的最高指挥官邢阶满面红光,沉声开口道:
“各位,眼下已有十余万大军入朝,各种武器装备也已然准备完毕。”
“本官决议,即刻分兵南下,全歼倭军!”
“东路军,以麻贵为提督;中路军,以董一元为提督;西路军以刘綎为提督;水陆以陈璘为提督。”
“尔等各司其职,胜利就在眼前!”
画面中,明军浩浩荡荡地南下,朝着被倭国占领的朝鲜南方四道之地进发。
西汉世界之中,刘邦啧了一声。
“朕怎么感觉,这一次明军还是打不赢呢?”
太子刘盈闻言,不由颇为疑惑。
“父皇何出此言?”
说话时,刘盈不忘看了一眼身旁的刘恒。
刘恒最近的表现有点奇怪,颇为沉默,基本上不怎么开口。
这让刘盈也比较放心了。
看起来,自己这个弟弟应该不会争夺太子之位。
刘邦笑呵呵地开口。
&nb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