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方留下一封遗书,承认了罪魁祸首是他自己,不过,跟通敌叛国无关,纯粹是他贪婪而致,所以才偷偷用带着壳的粮食,替换了精米,还为了凑够份量,往里面掺杂了沙子。<br><br>他罪该万死,无颜再见人,唯有一死谢罪,还把这些年贪墨的银两钱物都交代个干净,只求能放过他的家人。<br><br>他这一死,倒是解脱了,可也让线索中断了。<br><br>晋王为此,惊愕过后,便是恼火,总觉得自己被算计了一样,赔了夫人又折兵,两头都没捞着好处,如何甘心?<br><br>但现在,再想以此去拿捏平远伯府,已是迟了。<br><br>平远伯又不傻,肯定不会承认,而且,自杀的这人八成就是他的手笔,既然敢杀人灭口,那就有把握消弭所有的痕迹,晋王再想查,不过是白费力气。<br><br>况且,那封遗书里,已经把矛头转向了闽王那边,含含糊糊的,透露出几分,跟闽王府有关系。<br><br>事后一查,此人跟已经垮掉的镇国侯刘家有拐着弯的亲戚关系,如此,跟闽王有旧,也就能说得过去了。<br><br>案子侦破,却不是皆大欢喜。<br><br>晋王不高兴,因为目的没达成,被人摆了一道。<br><br>端王和祁王更不高兴,因为自己的人手被砍掉了一些,还眼睁睁的看着对手的力量在壮大,名声也压过了自己。<br><br>建兴帝也不高兴,因为事情没照着他期望的那个方向发展,有些脱离了他的掌控,最后死的这个人当然不是替罪羊,但却不是真正的幕后黑手。<br><br>他不在乎幕后黑手能不能伏法认罪,却不想看到他杀人灭口,这是在挑衅皇家的权威。<br><br>平远伯最不高兴,为此案,他牺牲太大了。<br><br>先是处置了府里相关的几个传话跑腿的下人,再劈头盖脸的抽了长子一顿,最后把布置的几步暗棋都给拔除了,多年心血,化作一空,他能不生气?<br><br>且即便如此,身上得嫌疑也不是全撇干净,谁叫自杀的人,细究起来,跟他也是有关系的呢。<br><br>无奈之下,他只能主动进宫请罪,还大出血,承诺筹集十万军粮,亲自押送到南边的战场去。<br><br>建兴帝不辨喜怒的收下了他的诚意后,就让他走了。<br><br>没有高深莫测的试探和敲打,也没有迁怒和仗责,仿佛对他所做的这一切都不在意。<br><br>这叫平远伯百思不得其解,难道皇帝相信他是无辜的?<br><br>这样的猜测,没能让他放心,反而越发战战兢兢如履薄冰。<br><br>谁知,回家后不久,就得知了建兴帝对他那副态度的缘由了。<br><br>敢情是他的好孙女早就给宫里递了话,说她又得了菩萨点化,知道哪里有银矿,愿意再进献给皇帝。<br><br>银矿啊,哪个帝王不喜欢?<br><br>有此等功劳,什么罪名都能抵消了,难怪建兴帝对他献上的十万粮草可有可无的,原来是有银山在手,如何还瞧得上他那仨瓜两枣?<br><br>他气的几欲呕血,却偏偏对犯错的人无可奈何。<br><br>谁叫那是他亲孙女呢,还是在皇帝面前又立了一大功的郡主,爵位比他这个伯府当家人都高。<br><br>他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