羡他人技艺小道。”<br><br>赵匡胤不由一愣,笑着点了点他。<br><br>“好一个狂徒。”<br><br>……<br><br>【刚刚继位的梁武帝就感叹“朕之今日,所谓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br><br>【他觉得自己仿佛是在用腐烂朽败的绳索驾驭六匹奔驰的骏马,生怕烈马挣断驭绳,弄得自己车毁人亡。】<br><br>【在这种如履薄冰的心态下,初为人君的梁武帝励精图治,奋发图强,除旧布新。】<br><br>【公元502年五月,梁武帝下令放出皇宫里齐国诸帝从各地遴选来的许多宫女歌姬。“以宫女二千分赉将士”。】<br><br>【下诏,在皇宫门口的“谤木”和“肺石”旁设立两个木函。】<br><br>【如果功臣和有才之人,没有因功受到赏赐和提拔,或者良才没有被使用,都可以往肺石函里投书信。】<br><br>【如果是一般的百姓,想要给国家提什么批评或建议,可以往谤木函里投书。】<br><br>……<br><br>大明·万历时期<br><br>正在给万历讲课的张居正看到天幕,口中一拐,直接讲道:<br><br>“陛下可知谤木和肺石是何物?”<br><br>一身红袍,头戴玉冠,尚且年幼的朱翊钧诚实的摇摇头。<br><br>张居正不苟言笑道:<br><br>“谤木和肺石是古代宫门处必需之物。”<br><br>“前者是一根竖立的木头,百姓要是对朝廷有什么不满和批评,可以将批评写在木头上。”<br><br>“而肺石是一块颜色暗红如肺的石头,百姓若是有什么不能解决的冤情,只要往肺石上一站,就有专门的胥吏帮着把冤情反映到朝廷处理,绝对不会无视。”<br><br>朱翊钧想了想,稚嫩道:<br><br>“可是先生,朕没有在宫门处看到木头和石头啊?”<br><br>张居正嘴角微翘,答道:<br><br>“时过境迁,事物变易。”<br><br>“如今耸立于承天门前的恒表,就是从谤木演变而来。”<br><br>“肺石则渐渐远隐,唐宋之后就被登闻鼓所取代了。”<br><br>朱翊钧点点头。<br><br>“所以才有击鼓鸣冤一说?”<br><br>张居正开口夸道:<br><br>“陛下聪慧。”<br><br>“但此二物的本质是何,陛下可知?”<br><br>朱翊钧摇摇头。<br><br>“望陛下谨记,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广开言路、虚心纳谏。”<br><br>“此二物之本也。”<br><br>……<br><br>长这么大还没去过天安门呢,等这本书完结后想去看看。<br><br>(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