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评之法,这些事情都是皇太孙的主意。他想着法的削减宗室的待遇和权力,坏名声还一点都不用担!朱允熥意气风发,也非常期待,“我想着到时候朝廷、宗室、勋贵等等,都能得到好处。一些商贾、匠户,也能得到好处。”
出海,如果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那就不只是一点点利润了。那也可以催生出来一个不小的产业链,可以让很多人富裕起来。
朱允熥继续说道,“祖父,你想啊。要是出海能赚到很多钱,船厂可以多招工匠、各地窑厂、坊庄也可招工匠,咱大明的百姓就不用全指着地里了。”
老朱不太乐意了,“地里还是要盯着,灾荒之年还能指望黄金、白银果腹?再者就是商贾不事生产能聚钱财,容易让百姓也跟着忘本。”
老朱这样的论点实际上也没什么太大的问题,在封建王朝也可以是普遍有着这样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商人不事生产,觉得商人巧言令色,或者是买低卖高等等,那就是在夺取其他人的好处。
而且一旦很多人都眼红经商的利润,到时候一个个的都跑去经商了,那自然也就意味着种地的人少了,这可是以农为本的封建王朝。
“哪能是所有人都经商,大明现在的人越来越多。看着地也是越来越多,只是还不够。”朱允熥就说道,“也不能所有人都种地,那也不好。”
商品的流通带来的便利等等,老朱不是不知道,只是发自内心的看不上商贾而已,这也正常。
老朱就严肃着问道,“你也想了那么多事,官员、士卒也都带了,上百条大小船只,你说这大概什么时候回来?”
朱允熥想都不想的回答说道,“明年开春之后应该就回来了,我这也让练子宁跟着了。这也是使臣,我还想着宣扬大明国威呢!”
老朱被朱允熥的不要脸气的不轻,用打倭寇的理由让大船出海。还安排了文官成为时节,到时候回来了之后还可以大义凛然的说是宣扬国威。
至于带了商贾和货物等等,那就是次要的事情了。宣扬国威,对于不少士大夫来说那也是盛世的一种要求。
老朱越发可以肯定,他的这个宝贝孙子是真的很早之前就在谋划出海的事情,方方面面的都考虑到了。
不只是考虑到了战船、水手或者向导、商贾等等事情,连理由、借口等等,都已经找好了。
“咱也懒得说你,明年你当了皇帝,你自己去管事。”老朱就说道,“惹出来了事情,也别指望咱给你擦屁股。”
本来还跪着的常升猛然抬头,他这是听到了什么?虽说知道朱允熥的地位稳固,也明白朱允熥继承皇位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可是现在呢,皇帝这么说到底是什么意思?皇帝的身体还非常好,虽然这几年偶尔也会装病。但是装病装的多了,以至于现在有些人听闻皇帝龙体有恙都不觉得有什么好新鲜了。
朱允熥则无语的看着老朱,一开始以为老朱将常升召见过来是‘兴师问罪’,再然后是觉得这是老朱对利润分配有所不满。
&nb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