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道:<br><br>“没错,高句丽不服王化,我欲出兵讨之!”<br><br>“什么?!”<br><br>郡守府中,文武官员刚刚聚齐便听到了苏曜的宣言。<br><br>这一下所有人都傻了眼,他们完全没回过神来这是怎么回事。<br><br>这才刚打完,怎么又要打了?<br><br>要说不服王化,那高句丽确实这些年都没再朝贡过,但这有必要闹到兵戎相见的地步么?<br><br>“苏君侯。”<br><br>田畴率先站了出来,表达了反对的意见:<br><br>“辽东战乱刚平,如今百废待兴,贸然兴兵劳民伤财所谓何来?”<br><br>“属下以为,如今比起外兴战兵讨伐高句丽,我等更应该内修仁德,巩固辽东的和平与安定,继续推进重建工作,增强民生,惠及百姓。”<br><br>“如此,高句丽等周边诸胡见我等富饶强盛,定然心向往之,纷纷依附。”<br><br>“不战而四夷服,才是上上之策也。”<br><br>田畴的话显然得到了诸多人士的认可,牵招紧接着便也站了出来,表示支持:<br><br>“田曹掾所言极是,我军虽在扫胡除贼一役中大获全胜,但兵马疲惫,粮草辎重亦需时间补充。”<br><br>“而且那高句丽地处偏远,山高水远,林野纵横,长途跋涉对我军极为不利。”<br><br>“再者,其国内不但地势复杂,易守难攻,其国人好修宫室,多懂工程修造之术,城防工事比之我汉地城池也是不遑多让。”<br><br>“若战事迁延日久,不说劳师远征的所费,君侯前番大胜打开的大好局面怕也会为之葬送。”<br><br>牵招话音一落,那一向坚定站苏曜的卫明竟然也站出来表示赞同:<br><br>“高句丽之战,并不应单纯只考虑战场,朝野间的反应也必须要加以考量。”<br><br>“那高句丽虽偶有不服王化之行,但其到底已是享国二百余年的邻邦,更是在昔年坐原之战大败我汉军征讨,远非那些游牧部落可比。”<br><br>“君侯贸然兴兵讨之,败则有失颜面,胜了也是朝野震动。”<br><br>“届时这辽东太守的位置,君侯怕是就很难坐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