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r>“哈哈,说得有理。”<br><br>尘尧侧过头来:<br><br>“太傅大人,您祖籍可是青扬道的,扬州之地被誉为鱼米之乡,水土丰美,沃野千里,老大人看看朔州比扬州如何?”<br><br>随行在侧的司马仲骞感叹道:<br><br>“朔水穿境而过,分出大大小小无数支流,灌溉两岸田地,水土之肥沃比起扬州也不逞多让,甚至犹有胜之啊。<br><br>想当初太祖光靠朔州一地之粮就可供应十余万边军征战、逐鹿中原,为我大凉开国立下不世之功,足见其产粮之盛。<br><br>假以时日,朔州定能重现两百年前北境粮仓的威名!源源不断的为边军供应军粮。”<br><br>顾思年的目光突然一凝,有意无意的瞟了司马仲骞一眼,这个老东西说话似乎有点暗戳戳了啊。<br><br>什么意思,太祖靠朔州起家,那自己也有可能凭借朔州的粮草做点什么?<br><br>皇帝陛下的眼眸也闪烁了几分,但并未多说什么,话锋一转:<br><br>“朕看了爱卿呈上来的折子,上面记载了去岁朔州各地的收成。<br><br>若是没记错的话,这个常临县去年所收的税银应该在三万两左右?”<br><br>“对,陛下好记性。”<br><br>顾思年轻声道:<br><br>“三万两白银听起来确实不多,比起扬州肯定是差远了。<br><br>但去年朔州全境的农田税赋都是减半收取的,还有很多流民开垦出来的荒田都免除了一年的夏税秋粮。<br><br>所以今年秋收定会比去年高出不少。”<br><br>其实这是北凉三州这两年的真实写照,百废待兴,大量田地免税,官府的开支是能省则省。<br><br>至于边军主要靠户部拨下来的十五万兵马的粮饷来养活,要不然几十万边军早就饿死了。<br><br>“万事开头难嘛,这两年北凉先勒紧裤腰带过日子。”<br><br>尘尧随意地问道:<br><br>“今年此县的收成能估出个大概吗?”<br><br>顾思年几乎是不假思索的答道:<br><br>“从去岁秋收之后至今,常临县总计新增人口三千六百余人,新增登记在册的良田约八千亩,再加上此前免除税赋的部分,预计今年可以多收一万五千余两税银。”<br><br>“好,好啊。”<br><br>尘尧面带微笑,频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