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铁书网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 第323章 儒家异类荀子

第323章 儒家异类荀子

、小吏、官员、朝臣都有密切接触,且有愉快的交流体验。

    赵国使臣团在秦国路过,没有军队净道,没有百姓围观。

    秦国军民各行其事,对他们视而不见。

    他主动跟他们交流,发现秦国军民都知法守法,朴素老实,奸诈之徒基本上没有。

    秦国的百姓简朴淳厚,其音乐积极向上,无靡靡之音。

    人们的穿着整洁大方,无奇装异服。

    百姓们敬畏法律,服从官吏的管理,秦国的老百姓简直就是传说中的上古良民。

    他也进过官府,看到秦国的官吏都是严肃认真的样子。

    无不谦恭节俭、忠诚守信,真像是古代圣君统治下的官吏。

    也就是说秦国官吏敬业守法,没有贪官污吏,没有昏庸官吏。

    他进入秦都咸阳,观察那里的士大夫。

    走出自己的家门,就走进公家的衙门,走出公家的衙门,就回到自己的家里,没有私下的事务。

    秦国朝臣不互相勾结,不拉党结派,廉洁奉公,真像是古代圣君统治下的士大夫。

    观察秦国的朝廷,当秦王主持朝政告一段落时,处理各种政事从无遗漏,安闲得好像没有什么需要治理似的,真像是古代圣君治理的朝廷。

    在秦国见到的一切,让他意识到以前在六国听闻的暴秦之说,纯属污蔑之词,不足为信。

    自己到了秦国,从下至上观察了秦国民风、士气、官吏作风、君臣操守。

    他认为秦国的治国理民政策是最好的,山东六国的吏治民风跟秦国相比差之远矣。

    怪不得秦国四代国君皆明君,四代国君均取得对外战争的胜利。

    “这个时候,齐国政局也稳定下来了。”

    “齐王建又开始重整稷下学宫,召集失散的学士。”

    “并给荀子写信,邀请他回来。”

    “于是,荀子第三次入齐主持稷下学宫的工作。”

    “荀子把在列国考察,特别是在秦国考察的优势和长处都讲给了齐王建听,希望齐王建吸取借鉴,争取早日一统天下。”

    “齐王建对于荀子的主张也是很认可的,但架不住奸佞小人的挑拨离间。”

    “荀子口中在秦国务必要铲除的奸诈小人指的就是他们,他们怎么能够不恨荀子呢?”

    “于是荀子在小人的诬陷下,又只得离开了齐国,去了老朋友黄歇所在的楚国。”

    “当时秦赵之间正在长平对峙,楚国趁机兼并了鲁国。”

    “并把鲁国的兰陵设为县治,春申君黄歇就让荀子去当县令。”

    “不到两年的时间,荀子就把兰陵治理的井井有条,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并且荀子还把齐国的稷下讲学之风带到了兰陵,韩非子、李斯等人就是这个时候慕名而来拜师学艺的。”

    “由于地方政绩搞得太好了,自然就有人羡慕嫉妒恨了。”

    “有人就在黄歇跟前谗言,商汤七十里而得天下,文王百里得天下,现在给了荀子百里之地,楚国危矣。”

    “春申君听信了谗言,就把荀子给辞退了。”

    “没办法,荀子只好带着弟子们离开了楚国,回到了阔别三十多年的老家赵国。”

    “赵王热情的接待了荀子,视其为上客。”

    “那个时候,赵国正经历了长平之战后的另一场大劫难,即邯郸之围。”

    “当时的赵国很惨,老百姓以尸体充饥,用骨头和油脂来烧火取暖,哪怕赵王自己也是食不果腹面有饥色。”

    “就在荀子和赵王商讨期间,春申君黄歇意识到自己被忽悠了,于是又恳求荀子回来。”

    “但荀子也是有脾气的,坚决不回去。”

    “考虑到两人几十年的交情,荀子写了一封信,狠批黄歇一顿。”

    “后来黄歇又厚着脸皮,几次三番的派人向荀子道歉,希望他能够回来。”

    “当时因为春申君帮助赵王解了邯郸之围,赵王也劝荀子。”

    “荀子这才给了黄歇一个面子,重新回到兰陵上任。”

    “在兰陵的任上,荀子又兢兢业业的工作了十几年,让兰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荀子本以为自己的施政经验可以得到推广,让楚国强大起来。”

    “哪知公元前238年,楚国发生内乱,春申君黄歇被害,满门诛杀,荀子也因此被免官。”

    “楚国内乱后,楚国很快走向了灭亡。”

    “荀子治理兰陵前后二十年,被免官后对这个地方也是很有感情的。”

    “于是他晚年就在兰陵东南的小山村里,著书立说,传授门徒,直到去世。”

    朱棣:荀子为后世王朝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外儒内法的思想。

    纵观荀子的一生,可谓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简直就是战国末期大事件的见证者。

    也正是因为荀子复杂多变的遭遇,让其对社会问题的底层逻辑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思考,对未来社会的稳定结构有了超前的构想。

    其实先秦诸子们都在追求解决乱世问题的方法,而荀子恰恰具备了后发优势,并有了新的突破和创新。

    成为了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也为后世的王朝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蓝图。

    荀子并不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也从不轻易的从道德层面批判别人。

    他是一个严肃认真、客观务实、扎扎实实想解决问题的人。

    典型的儒家学者往往都具有浪漫主义的情怀,他们大声惊呼,奔走相告,揭露社会的阴暗面,给人以生死存亡的迫切感,并且极具催人泪下的感染力。

    但荀子不是,他不是一个喜欢以情动人的人,更不是一个浪漫主义者。

    典型的浪漫主义者,也就是韩非子所讽刺的那些满嘴漂亮话,但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却毫无用处的儒生们。

    翻开荀子的书不难发现,虽然他经历的糟心事是最多的。

    但荀子的书籍中几乎不见对自己所处年代里的灾难,也不喜欢在道德层面对别人指指点点,这是荀子跟其他儒生非常不一样的地方。

    荀子的着眼点和立足点不是批评和感动,而是扎扎实实的想办法解决一个现实存在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他把秦国评价为几乎完美国家的原因,因为法家在解决现实问题这方面确实做的不错。

    荀子到了秦国后,对秦国各种高度评价。

    秦王的威势已经超过了商汤和周王,所控制的疆域更是上古的圣王们所不能比的。

    但秦国还不完美,还差点意思。

    秦国最大的缺憾就是没有儒生,没有儒生帮助治国的话,那就称不上王道。

    而秦昭襄王生平最讨厌的,就是儒生们所谓的王道。

    王道这东西不能增加粮食产量,也不能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荀子进一步的解释了儒学的作用,国君治理国家。

    如果用儒生当臣子,他们会特别敬业>>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人生游戏:从酒吧开始签网红开局被分手,觉醒十大凶兽武魂她死后,渣男抱着骨灰盒哭成狗剑武独尊美综:与人为善,功德无量!万人嫌大师姐惨死后,全宗门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