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孔子的六世孙孔穿路过赵国,专程到平原君处找公孙龙辩论。
孔穿一上来就说公孙龙道义高尚,早就想要成为其弟子,只是不能同意白马非马的学说。
只要公孙龙放弃这个说法,他就请求做对方的弟子。
公孙龙反驳自己之所以出名,只是由于白马非马的学说罢了。
现在要他放弃它,就没有什么可教的了。
接着公孙龙又批评孔穿的求学态度,想拜别人为师的人,总是因为智力和学术不如别人。
现在要他放弃自己的学说,这是先来教他,而后才拜他为师,这是错误的。
随后公孙龙又引经据典,白马非马的说法,也是孔子所赞同的。
当年楚王曾经张开弓装上箭,在云梦的场圃打猎,结果把弓弄丢了。
随从们请求去找。楚王却说不用了。
楚国人丢了弓,楚国人捡到了,又何必寻找呢。
孔子听到后却说,楚王的仁义还没有做到家。
应该说人丢了弓,人捡了去就是了,何必要说楚国呢。
公孙龙认为照这样说,孔子是把楚人和人区别开来的。
世人肯定孔子把楚人和人区别开来的说法,却否定他把白马与马区别开来的说法,这是错误的。
最后公孙龙又总结,孔穿遵奉儒家的学术,却反对孔子所赞同的观点。
想要跟他学习,又叫他放弃所要教的东西。
这样即使有一百个他这样的人,也根本无法做孔穿的老师。
孔穿听完之后,被辩驳得哑口无言。
“公孙龙在他的著作《公孙龙子·坚白论》中举了一块坚硬的白色石头例子,用来诠释坚白石理论。”
“他认为白色与坚硬这两种属性不能同时存在于石头中,而且两者之间也没有必然的联系。”
“眼睛只能看到石头的白色,但是看不出石头的坚硬。”
“此时,就相当于石头的坚硬属性藏了起来。”
“也就是说此时只有白石头,而不是白而坚硬的石头。”
“用手摸能感受到石头的坚硬,但却感觉不到石头的白色。”
“此时,就相当于石头的颜色属性藏了起来。”
“也就是说此时只有坚硬的石头,而不是白而坚硬的石头。”
“白色与坚硬这两种属性是不能相容的,一方出现另一方就离开了。”
“也就是说,石头不是因为白而坚硬,反之也不是因为坚硬才白。”
“同样,人的高矮与才能也没有必然的联系。”
“最后,公孙龙得出了坚与白是独立存在于石头之外。”
“意思就是物体的属性是独立于物体存在,且彼此之间也没有必然联系的,这就是离坚白学说。”
刘彻:名家在战国之后就走向了没落,在独尊儒术之后就彻底销声匿迹了。
春秋战国时期,曾流行着坚白这样的话题。
所谓坚白,指的是坚硬的特质和白色。
从常识出发,某个东西比如说石头,它当然是可以是一颗具备坚硬的特质的白色的石头。
但在名家眼中,坚与白是不可放在一起的。
公孙龙强调坚是一种物体的触觉属性,靠的是人类的触觉器官感应。
而白则是物体的视觉属性,依赖的是人的视觉器官。
从触觉的角度来看,人只能感觉到石头的坚硬而不能看到白色。
而从视觉的角度来说,人又只能看到白色而不能感觉到坚硬的特质。
因此,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坚和白都不能共存于一个事物之上。
显然,从常识的角度来看,人当然可以同时感觉到一块石头既是坚硬的,又是白色的。
公孙龙却偏偏要将之分开,这里所涉及的就是逻辑推断的问题。
公孙龙并不是从常识层面来坚持一块石头不能同时具备坚硬和白色的特征的,而是从逻辑的层面来解释的。
公孙龙已经超越了常人的感性思维,而选择从具体事物中抽离出来,去观察背后的逻辑。
因此,在公孙龙看来,坚或白已经是两种分别存在的概念,它们并不依赖于某种事物而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