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铁书网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 第337章 书圣王羲之

第337章 书圣王羲之

p;王羲之的父亲早在西晋时期就看出中原地区的战乱苗头,一早带着王氏家族南渡,以避将来的五胡之乱。

    王父不仅为一家着想,也为整个晋王朝着想。

    早在西晋王朝在北方撑不住的时候,王父就提议司马皇室迁到江淮以南去,在南方安置晋政权。

    然而,这么优秀的人杰,到王羲之这里,似乎有中断的苗头。

    这是由于小时候的王羲之不善言辞,人们都不看好他。

    这在以清谈为风尚的东晋,想要进入上层贵族圈子,恐怕是不行的。

    对于这样言语笨拙的小孩,最好的教育办法是积极的心理暗示。

    王羲之十三岁那年,有一回去拜访东晋的一位名士。

    名士觉得王羲之还是有才华的,只是没有被发掘出来,决定试一试。

    当时东晋有一道很名贵的菜牛心炙,牛心做的,一般人吃不到。

    宴会上,名士当着各位宾客的面,要人将牛心炙割了一份端给王羲之。

    在场的人目瞪口呆,王羲之更是受宠若惊。

    这事在当时传开了,大家纷纷认为,能吃到名士的牛心炙,说明王羲之有前途。

    于是,王羲之就出名了,闻名于天下。

    成年之后的王羲之说话条理清楚,理由充足,以性格刚直著称于世。

    再加上王羲之又得到操持东晋权柄的叔父和伯父的器重,王羲之很快就名满天下了。

    一个人成才与否,与周边人对待他的态度有极大的关系。

    名士带动身边的人重视王羲之,等于给了王羲之一个积极开放的成长环境。

    所以说,在公开场合给孩子尊敬和荣耀,是极其重要的。

    对王羲之而言,这一份牛心炙,扫除了他心中的阴霾,让他从此看得起自己。

    王羲之后来东床坦腹的坦然,或许也跟这份牛心炙的影响分不开。

    “大约二十三岁时,王羲之出仕,为秘书郎。”

    “大约二十七岁时,伯父王导出于政治需要,需要结交郗鉴以对抗政敌庾亮。”

    “而郗鉴当然乐见其成,最好的办法就是联姻,于是选婿。”

    “选来选去,郗鉴偏偏选了以东床坦腹的随便态度来应付郗家郑重其事择婿的王羲之。”

    “别的子弟都拘谨,就王羲之不当回事。”

    “其实这正是王羲之雅量高致的地方,身出名门,却又不汲汲于名利。”

    “这个择婿过程,后世一直传为佳话,以致于东床快婿后来发展为成语。”

    “公元334年,庾亮地位攀升,移镇武昌。”

    “王羲之应庾亮征辟,入征西将军府任参军。”

    “公元338年,东晋王朝形成由王导、郗鉴、庾亮共同主政的局面。”

    “王导为太傅,主持中枢。”

    “郗鉴镇京口,挟持下游。”

    “庾亮镇武昌,控御上游。”

    “这样三权交攻,互相牵制,有利于实力虚弱的司马氏皇室。”

    “悲催的是,这样的情况下,王羲之处在了三权交攻的政治漩涡中。”

    “他是王导的侄子,又是郗鉴的女婿,又是庾亮的部下。”

    “直至340年三巨头相继去世,这种情况才得到缓解。”

    “之前,王羲之一直处在三权交攻的极限拉扯之中。”

    “这也对王羲之的人格形成有极深的影响,压抑和磨难对于他的艺术思维是有深切的影响的。”

    “因为书法艺术的节奏就像生活,没有浓墨重彩,就衬托不出云淡风轻。”

    “只有这样,人们才会有情绪需要表达,才会有书法艺术表达时的粗细和浓淡。”

    “也正是这个原因,就是在这一段时期和以后的一段时期,王羲之才书法大成。”

    “由此可见,书法家的艺术成就是需要经历过生活打磨的。”
>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