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铁书网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 第340章 医圣张仲景

第340章 医圣张仲景

    “然而,如此光耀的历史人物,却未见《三国志》《后汉书》等正史记载,只在民间传说或后人野史笔记中有所提及。”

    “到了晋代,名医王叔和加以整理。”

    “到了宋代,才渐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金匮要略》就是《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

    “《伤寒杂病论》系统概括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为中国中医病因学说和方剂学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后来《伤寒杂病论》被奉为方书之祖,张仲景也被誉为经方大师。”

    “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后仍专心研究医学,直到与世长辞。”

    “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天下后的公元285年,张仲景的遗体才被后人运回故乡安葬,并在南阳修建了医圣祠和仲景墓。”

    苏轼:张仲景虽然未见于正史记载,但并不代表他不存在。

    张仲景官至长沙太守,凭借其流传后世的《伤寒杂病论》等医学典籍,在民间广为流传,冠以医圣之名,得以名垂青史。

    然而,张仲景在医学领域所做的贡献如此之大,却没有被《三国志》这样的正史记载。

    而与张仲景同时代的名医华佗和董丰,却在《三国志》《后汉书》中留有大段记载。

    董丰的杏林春暖,使杏林也逐渐成为中医药行业的代名词。

    堂堂东汉三大名医,其中二人都有史书传记,唯有医圣张仲景没有见于正史。

    在后人编纂的《长沙市志》中有关于张仲景的记载,建安十三年,是年长沙瘟疫流行,太守张仲景医术,坐公堂为庶民义诊,活人甚众。

    民间传说则是流传大街小巷,随便问一个人,都如数家珍。

    仿佛张仲景就是家人,就在眼前,是敬重的亲人也是崇拜的圣人。

    据《长沙市志》记载,张仲景在建安十三年时,仍为长沙太守。

    这一年,恰好是曹操刘备争夺荆州之际。

    曹操败北后,刘备拿下江南四郡,长沙郡也划归刘备掌控。

    蜀汉221年建国,263年灭亡。

    张仲景于219年病逝,即便张仲景能见于史书,也应该在三国志的《蜀书》中,而不会在《魏书》中。

    但可惜的是,关于蜀国官员的史料,却极度匮乏。

    像张仲景这样的地方官员,晚年又辞官隐居乡间,专心著述。

    不被蜀汉、曹魏两国史家记载,也就正常了。

    不过同时代的华佗入史书,却是不争的事实。

    作为功成名就的神医,华佗却经常感到后悔。

    只因当时社会对医者颇有偏见,以至于医者地位普遍不高,远不如士族。

    华佗虽然名声在外,却依旧向往仕途之路。

    华佗从一开始给县吏等地方小官看病,逐渐变为郡守这样的地方大员。

    最后得以通天,以一介白丁乡野医者的身份接触到了曹操。

    可惜伴君如伴虎,曹操头痛,华佗要开颅救治。

    触怒疑心很重的曹操,最终下狱而死。

    华佗常年游走于官宦之家,名声鼎盛,被载于史册也就不难理解了。

    反观张仲景,主要活动范围在长沙一带,游走在百姓大众之中,最后隐居著述。

    结交的汉末名人,也不过建安七子之一的王仲宣而已,没有身在朝廷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未能显名于世。

    陈寿编写《三国志》,本就惜字如金。

    张仲景只是一个乱世的太守,况且大堂行医的行为,也被当时士大夫所不齿,不被载入正史完全可以理解。

    《三国志》等正史未记载张仲景事迹,但他的医学成就却常见于魏晋隋唐时期的典籍中。

    最早提及张仲景的,当是西晋太医令王叔和。

    张仲景和王叔和两人相距不过数十年,可见王叔和的话应当颇为可信。

    同时代另一位医学名家皇甫谧,也对张仲景推崇备至。

    加之皇甫谧为史家出身,本就掌握不少典籍,所知张仲景人与事迹绝非是捕风捉影。

    王叔和与皇甫谧所处的时代,距离汉末三国时代不过几十年。

    他们在著作中不约而同地提到张仲景,并将其视为不逊于华佗的一代名医。

    可见,张仲景不是虚幻的,更不是传说的,而是一个实实在在为民众解除病痛顽疾的医圣。

    (本章完)>>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从电影抽取技能非解密档案无限流之恐怖航班超市空间:穿越年代嫁糙汉梦中强吻女帝,被找上门了怎么办全球冰封:我打造了末日安全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