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铁书网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 第354章 辞圣屈原

第354章 辞圣屈原

很多大礼,于是三人狼狈为奸,又勾结了楚怀王最爱的宠妃。

    宠妃收了张仪一双价值万金的白壁,自然就和他们一道对付屈原。

    子兰从中牵线,使张仪见到了楚怀王。

    楚怀王贪图那六百里土地,于是动了心,但是表面上没有显露出来。

    随后楚怀王高兴地将这件事告诉了宠妃,宠妃从中作梗,诬陷屈原向张仪索要一双白壁。

    楚怀王摆下酒席,正式招待张仪。

    宴会上张仪再次提出秦楚联合的事,屈原果然百般阻挠。

    张仪将屈原拉倒一旁,愿意以白壁换取屈原的同意。

    屈原听得一头雾水,但楚怀王却起了疑心。

    楚怀王心里想着那六百里土地,又想起白壁的事,就不再相信屈原。

    就这样,在小人的离间下,楚怀王罢免了屈原。

    “没了屈原的阻拦,张仪很快就顺利见到了楚怀王。”

    “并且还假意对楚怀王承诺,只要楚国断绝和齐国的联盟关系,秦国就愿意把六百里土地送给楚国。”

    “实际上,这六百里土地原本就是楚国的,只是被秦国通过战争手段强行并入了自己的版图。”

    “楚国也曾想方设法的将其夺回,无奈军事实力着实能以与秦国抗衡。”

    “如今秦国愿意用此地换取齐楚两国断盟,对楚怀王而言,这自然是如同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于是楚怀王立刻就决定与齐国断绝外交关系。”

    “楚怀王还天真的觉得这样就能收回失地了,他认为只要自己展现出诚意,秦国看到后就会把土地归还给他。”

    “齐楚两国刚刚传出断盟的消息,张仪就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若按照正常人的思维来看,此次交易明显就是赤裸裸的欺诈。”

    “然而楚怀王实在是足够天真,他居然认为张仪的消失是因为断盟这件事做得不够彻底。”

    “是张仪没有看到楚国的诚意,所以才离开的。”

    “于是,为了表明决心。”

    “楚怀王竟然还派人前往齐国大骂齐王,其惟一的目的就是和齐国断得彻彻底底。”

    “这一次,楚怀王如愿以偿,齐楚两国自此彻底决裂。”

    “这下子,楚怀王终于放心了。”

    “因为他觉得自己向秦国展示了足够的诚意,张仪在得知消息后也佯装出现了。”

    “楚怀王还为此洋洋自得,以为自己很了不起,终于做成了一件大事。”

    “然而,当楚怀王向秦国索要六百里土地时。”

    “张仪却矢口否认,宣称自己承诺的只是六里土地,从来没有说过是六百里土地。”

    “从原本的六百里土地一下子变成了六里,和原先所说的整整相差了一百倍,不管是谁都会怒火中烧。”

    “楚怀王果然被气得七窍生烟,这恰好就中了秦国的计谋。”

    “张仪的这一系列连环计就是要断掉楚国的后援,进而以此来激怒楚国,让楚国主动发起战争。”

    “而楚国又失去了后援,此时再与秦国作战就如同以卵击石了。”

    “然而楚怀王的思维就是这般单纯,有气就一定要撒出来。”

    “所以当楚怀王知晓自己被骗后,根本就没有去思考秦国的最终目的究竟是什么,旋即就做出了一个愚蠢至极的决定。”

    “在没有任何盟友相助的情况下,楚国仅凭自己单枪匹马的发动兵力去攻打比自己强大许多倍的秦国,结果很快就在丹阳之战中惨败而归。”

    “而在战败之后的楚怀王依然不甘心,越想越气。”

    “于是又在次年和秦国在蓝田开战,结果依然是战败。”

    “此时的楚怀王不但没有得到六百里土地,反而还损失了大量的兵力和国土。”

    “在经历了蓝天之战的惨败之后,楚怀王总算意识到自身的问题,觉得光靠一个人是不行的,还是得寻找盟友。”

    “于是,楚怀王又开始怀恋曾经的盟友齐国。”

    “在公元前311年,楚怀王下令重新启用29岁的屈原,让他出使齐国去缔结新的盟约。”

    朱棣:一个人与一个节日、一种民俗关系如此之紧密,整个历史上唯此一人。

    历数古今中华先贤,列在前几位的,当有屈原。

    在他看来,屈原是中华历史上第一位真正具有纪念价值的爱国精神缔造者。

    第一个真正具有忠肝义胆,敢于以身殉国的爱国主义战士。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溯寻中华文化的源头,都不能不仰视屈原的身影。

    一是国家至上,屈原至死也没有放弃对国家的责任和对使命的担当。

    中华大一统的思想并非始于秦始皇,春秋战国诸侯之间的征战其实都是统一战争,是诸多帝国梦的灰飞烟灭与推倒重来。

    屈原的政治见识使他看到了战争的性质,知道战争的赢输决定着国家的存亡。

    而不仅仅是一城一池的得失,因此屈原的忧虑远比一般人要深沉得多。

    国之将亡,已无暇计较个人恩怨了。

    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屈原不惜牺牲个人前途直至自己的生命。

    一切幻灭之后,屈原的最后一跃,也是以身许国。

    这种为国尽忠的信念,构成屈原精神的主体,渐渐凝成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二是忠君忧民,屈原身居庙堂而心忧天下,身居荒野却心系庙堂。

    一千多年来,屈原这种忧国忧君忧民的情怀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无数读书人。
>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