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格毫无预知预判能力,缺乏多尔衮一样强势上位的魄力。
听到自己没有继承皇位的可能便立马扬长而去,不再理会。
所以,福临的继位是当时的满清权贵权衡利弊以后做出的最佳选择。
并不是多尔衮让贤的结果,所以孝庄报恩下嫁一说并不成立。
孝庄死后不敢葬入清昭陵,就是因为曾经下嫁多尔衮?康熙二十六年,孝庄太后病逝,三十八年后才葬于清东陵风水墙外的昭西陵。
好多人认为,孝庄太后之所以不敢葬入皇太极的清昭陵。
就是因为当年下嫁多尔衮,怕皇太极责备自己。
其实,孝庄太后不愿葬入清昭陵原因有三。
其一,孝庄太后一生生活内敛简朴、不喜奢华。
孝庄太后病逝于北京,而清昭陵远在盛京。
路途遥远,兴师动众,劳民伤财是孝庄太后不愿看到的。
其二,孝庄太后死前曾对康熙留下遗言。
孝庄太后对于康熙皇帝感情很深,不忍远离才不愿葬入远在盛京的清昭陵。
其三,清昭陵里已经葬入了皇太极的原配皇后孝端文皇后。
而孝庄太后的孝庄文皇后的名号,并不是皇太极加封的。
按照清朝的祖制,孝庄太后只能葬入清昭陵旁边的贵妃园寝。
对于这样一位对清朝作出极大贡献的杰出政治家,极为孝顺的康熙皇帝是不允许这样做的。
面对祖制也无可奈何,只能让孝庄太后的棺椁停放了三十八年而不下葬。
孝庄太后不愿葬入清昭陵,就是因为当年下嫁多尔衮一说,自然也并不成立。
顺治对多尔衮鞭尸,就是为了发泄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而带给自己的屈辱?
顺治皇帝在多尔衮死后做出的一系列报复行为确实够狠,但是如果了解了当时多尔衮的所作所为,就不难理解了。
拥护福临登上皇位以后,多尔衮居功自傲,独揽大权。
顺治三年,多尔衮甚至将皇帝专用的印信兵符归自己所有,独揽军权。
从摄政王一直到皇父摄政王,多尔衮让顺治皇帝对自己的称呼严重伤害了顺治皇帝的自尊心和皇帝该有的威严。
多尔衮还借故罗织罪名杀了顺治皇帝的哥哥豪格,并且霸占了豪格的福晋。
另外,拥有两白旗支持的多尔衮在各方面代表了两白旗的利益。
而损害了两黄旗的利益,也就是损害了顺治皇帝的利益。
这些原因中的任何一项都能让一个皇帝发狂,所以顺治皇帝在多尔衮死后做出那些举动也并不奇怪!孝庄太后作为清朝初期杰出的女政治家,一生辅佐了顺治、康熙两位皇帝,是历史上有名的贤后,不该背负委身下嫁的名声。
“康熙八年,鳌拜奉旨进宫,进宫后并未见到康熙皇帝。”
“鳌拜以为康熙皇帝又和往常一样沉于作乐,并未引起过多重视。”
“此时,众大臣想让鳌拜去武英殿请康熙皇帝出来议事。”
“鳌拜平时骄横跋扈惯了,便应众大臣之请去寻找康熙皇帝。”
“由于鳌拜孤身一人前往武英殿,并未佩戴兵器,刚一进门就被侍卫扑倒。”
“即使是满洲第一勇士,但双拳难敌四手,很快就被训练有素的年轻侍卫们捕获。”
“世人都称赞康熙皇帝少年有为,以14岁的胆识和智谋便一举擒获满洲第一勇士。”
“殊不知,这幕后的推手其实是孝庄。”
“没有孝庄的授意与精密谋划,仅凭康熙皇帝自己是无法与老奸巨猾的鳌拜掰手腕的。”
“鳌拜被逮捕归案后,其党羽也相继落网。”
“众多满汉大臣和王公贵族请求康熙皇帝灭其九族,对当初同鳌拜沆瀣一气的遏必隆等也要严惩不贷。”
“康熙皇帝年轻气盛,心里这口恶气憋了多年。”
“现在终于能够扬眉吐气,也决心要严惩鳌拜及其党羽。”
“关键时刻,孝庄耐心教导康熙皇帝。”
“现在大清政权基本稳定,不宜大动干戈,反而此次事件正是收买人心的好时候。”
“康熙皇帝听从孝庄的教诲,仅处死了与鳌拜关系最密切的几人,其余参与者大多被赦免。”
“就连四大辅政大臣之一,与鳌拜同出自镶黄旗的遏必隆也被赦免死罪,仅削去太师之职。”
“随后又授予了遏必隆掌管宫廷宿卫的职责,对遏必隆信任如初。”
“经过此事,不仅使鳌拜部分党羽感恩戴德,从此誓死效忠康熙皇帝。”
“也让以遏必隆为首的镶黄旗更加拥戴康熙皇帝,使得八旗内部更加团结。”
“鳌拜倒台一事牵连甚广,如果康熙皇帝一意孤行大兴牢狱,恐怕大清初期好不容易稳定的政权又要动荡不已。”
“所幸孝庄老成持重,高瞻远瞩,教诲康熙皇帝学会恩威并施,这才保证了清朝初期的稳定发展。”
“孝庄是清代前期处于政治舞台的核心人物,她的一生波澜壮阔。”
“虽处在权力的巅峰,但从不垂帘听政,总是在背后出谋划策。”
“孝庄先后辅佐顺治和康熙两代皇帝,耐心教导他们去做一代明君,处理国事要思虑再三。”
“对大清初期的国家统一和强盛,孝庄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究其一生,孝庄虽身在高位,但却从未被权势蒙蔽住双眼。”
“她的胸怀和格局永远被后人所称道,她的事迹也在清朝史书上留下不可磨灭的篇章。”
鲁迅:孝庄在孙子康熙眼中是个慈祥睿智的奶奶,但在儿子顺治眼中却是那样的讨厌。
在儿子顺治的眼中,孝庄就是个极不称职的母亲。
她专制而恶毒,落后而腐朽。
这对在动荡政局下相依为命的母子本应母慈子孝,但实际却感情淡薄,隔阂甚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