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艳羡友人的功成名就,还发出了类似苟富贵,勿相忘的戏谑笑语。
这其中的故作淡然,骗得过他人却瞒不过自己。
陆游大半辈子都在主张北伐,却未曾得到过南宋朝廷的有效支持。
遥想当年楚虽三户能亡秦,而如今大宋却无抵御外敌之能人。
而他即便病骨支离,也依旧认为位卑未敢忘忧国,甚至寄希望于天地神灵。
后来陆游以诗闻名,被孝宗召见任命江西常平提举,负责掌管粮仓、水利相关事宜。
后又被人钻空子检举,他愤而辞官,闲居家乡山阴。
当他年逾耳顺,目睹奸臣当道以致误国殄民而无可奈何,面对山河破碎、满目疮痍而无能为力。
陆游一腔孤愤抑制不住,创作了许多充满战斗情绪的爱国诗篇。
《书愤》就是其中最经典的一首,读来感觉大气磅礴,纵横古今中忧愤自知。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首诗充分表达了诗人郁郁不得志的愤慨,今昔对比的落寞,古今对比的自愧弗如。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年轻气盛,哪知世事艰险?北望中原,一心收复山河的气势如大山巍峨般坚定不移。
首联表明诗人平生之愿,即便命运多舛,也依旧初心不改。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忆往昔那年雪夜,威武不凡的楼船战舰在瓜州驰骋。
犹记得那年秋风飒飒,大散关万马奔腾,捷报连连。
颔联回忆往年的战斗场景,一何意气风发!与如今的连连败退、苟且偷生相比,又是何其屈辱。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徒然自诩东晋名将檀道济,揽镜自照,发现双鬓已斑斑。
颈联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想要建立犹如长城一般坚不可摧的防线来抗金。
但历史的命运却总是相似,大将檀道济战功赫赫,尚未北伐成功就死于帝王的猜忌。
诗人一心为国,却屡遭中伤贬谪。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多年前《出师表》横空出世,千百年来又有谁能像诸葛军师那般鞠躬尽瘁,坚持北伐呢?尾联运用典故,敬佩先贤北定中原的决心与事迹。
既反讽当朝小人,又隐隐期盼未来能有媲美诸葛亮的人物。
此诗共四句,无一句直写愤,却字字皆愤。
当时主和派大行其道,诬陷诛杀大部分主战派,甚至签下了耻辱的嘉定和议。
在这样软弱的国家里,陆游的雄心壮志注定会被毁灭。
但陆游毕竟是与杜甫齐名的诗圣,他对国家的担忧至死未休。
一首绝笔《示儿》,令人潸然泪下。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翻阅史册诗稿,历史的尘埃飘然于光线之下,而陆游始终是南宋诗坛中一颗最璀璨的明珠。
尤其是《书愤》中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一句,流畅自然。
肯定了诸葛亮在文人谋士中的地位,又向未来呐喊。
回音传至今日,会激起更多能人志士的爱国热情,让他们跨越千百年来响应陆游。
“淳熙十六年,宋孝宗禅位于宋光宗赵惇。”
“同年十月,陆游向光宗论奏,劝他励精图治,以早日完成恢复中原的大业。”
“绍熙元年,陆游再次上疏劝谏,希望光宗能够广开言路,带头节俭,以尚风化,但并未被光宗采纳。”
“同时,由于陆游屡次上疏都喜论恢复,他在不久后就因嘲咏风月的罪名为谏议大夫何澹所劾遭到罢免。”
“陆游于悲愤之中再次回到家乡,他将居处命名为风月轩,以示对污蔑者的反抗。”
“在此后被免官的十余年间,陆游闲居家乡,与农民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与此同时,身在乡野的陆游同样心系国事。”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就是他在这一时期所作,表达了暮年陆游仍然渴望上阵杀敌,报效国家的心愿。”
“绍熙五年,知阁门事韩侂胄等人逼迫宋光宗退位,拥立太子赵扩登基。”
“此后韩侂胄独揽大权,将赵汝愚、周必大、朱熹等人罢黜流放,史称庆元党禁。”
“陆游认为这种结党营私的权斗不利北伐大业,曾赋《北望感怀》等诗谴责韩侂胄。”
“韩侂胄在铲除异己后欲建功立业,开始着手准备北伐。”
“于嘉泰二年解除党禁,并启用过去的主战派名士,闲废在乡十三年的陆游也被招揽在内。”
“同年五月,陆游奉诏入京,担任同修国史一职,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
“次年,国史编撰完成,宁宗升陆游为宝章阁待制。”
“但却因其与韩侂胄的合作日显亲密而遭到不少诽谤和非议,陆游于是告老还乡,回到山阴,时年七十九岁。”
“嘉泰三年,刚被朝廷起用为浙东安抚使的辛弃疾特意前往山阴,拜访陆游。”
“两人共论国事,都对恢复中原抱有很大期待。”
“辛弃疾仰慕陆游,又见其住宅简陋陈旧,提出想在镜湖边为其建造别墅,但被陆游辞谢。”
“次年,辛弃疾奉诏入朝,准备北伐。”
“陆游作诗相赠,并勉励其协助韩侂胄谨慎用兵,早日实现统一大业。”
“开禧二年,南宋朝廷下令伐金,陆游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作下《老马行》。”
“然而由于韩侂胄用人不察,北伐受挫,他自己也在次年十一月被史弥远等人发动政变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