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但是足以说明百姓对这位父母官的真心爱戴,最后他也在这个职位上逝世。”
“他去世以后,当地百姓为他修建了祠堂,而且每年还有专门的祭祀仪式。”
“他的一生相较于其他四人,似乎过得有些太过于平淡了。”
“终身不得赏识,仕途也从来没有平步青云过,诗文成就更是比不上其他三人。”
“但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段岁月中,他却获得了百姓的拥戴,至今还有人在感恩他的功德。”
辛弃疾:初唐四杰杨炯,11岁当皇帝顾问、42岁跳井,一生就是一句诗。
杨炯出生在华州华阴,一个世代读书做官的人家。
因受到家学的熏陶,加上天资聪颖,文采出众,从小就是学霸。
9岁时便一举通过童子考试,11岁时已经待制弘文馆。
在弘文馆,杨炯接触到了许多文献典籍。
一开始,他很开心,可以博览群书,也打开了眼界。
随着年龄的增长,杨炯越来越觉这份差事不能实现他的志向。
他想为民做事,报效国家。
可是,窝在这里,实战不了他的心之所愿。
杨炯27岁一举考中进士,被授予了秘书省校书郎,真正地步入了仕途。
仪凤初年,太常博士苏知己上奏指出,公卿以下的冕服都应该重新设计。
苏知己满心欢喜地等着批复,然而唐高宗把苏知己的奏折批给了有司审议定夺。
这件事,被杨炯得知,他认为没有必要铺张浪费。
写了一篇《公卿以下冕服议》,文中回顾了古代典制,指出苏知己的建议为不经之论。
文章洋洋洒洒1000多字,字字珠玑、有理有据。
此举,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但是杨炯得罪了苏知己及一批人。
然而,他因博学多才、大公无私,终于迎来的人生的高光时刻。
杨炯经太子左庶子薛元推荐,成了崇文馆学士,很快又被提升为负责东宫内务的詹是司直。
此刻,是他最为意气风发之时,最能展露他心声的,也是他的代表作《从军行》。
杨炯的伯父杨德干之子杨神让,他跟随徐敬业在扬州起兵讨伐武则天。
但很快被平息了,后果可想而知,杨德干父子被杀,杨炯也因此受了牵连。
6年后杨炯参军时满,回到神都等待分配新的工作。
最后被分到了习艺馆,教宫人书算。
虽官微,但杨炯没有怨天尤人,他依旧勤勤恳恳地教书育人。
直到有一天,他因一首诗,获得了武则天的青睐。
杨炯也因此得到了武则天的赏识,终于得到了施政一方的机会——出为盈川的县令。
盈川设县之初,盗贼猖獗,光天化日之下。
但凡有点值钱的东西,都会被洗劫一空,甚至连一口粮也不留。
百姓饱受折磨,经常食不果腹。
再遇到饥荒年,很多人流离失所、饿死街头。
杨炯则上任后,从吏治入手。
对于不作为的官统统革职,对于贪官污吏严惩不贷。
经过整治,官员再也不敢鱼肉百姓,个个都奉公守法,为民办事。
杨炯还冒着严寒酷暑,了解百姓的生活境况,解决他们的乡间疾苦,因此得到了百姓的爱戴。
盈川还有个最大的难题,一到盛夏,雨水较少,容易干旱。
杨炯带领百姓挖溪建塘,资金不足时,他把俸禄全部捐献出来。
经过三年时间的治理,官吏有所收敛,百姓也安居乐业。
盈川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滴水不降,庄稼都因干旱枯萎而死。
看着百姓面黄肌瘦、奄奄一息,他兴修水利、发展灌溉,可都没有用。
心急如焚的杨炯,只能跪地求雨。
可是,一连求了三日,都没有任何效果,绝望中的杨炯愤然投井自尽。
虽然,他在位只短短三年,但是在盈川百姓心中,留下了永久的烙印。
他因克己奉公,尽职尽责受到了百姓的爱戴,他的光辉形象永远树立在盈川百姓的心中。(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