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出生于小村庄的骆宾王祖上始终是书香门第,他的祖父曾经在隋朝的时候担任官职,而父亲也是有名的大才子。<br><br>所以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下,骆宾王很难不被文化薰陶,后期没有做官完全是因为时代原因。<br><br>可能正是因为如此,在骆宾王出生之后,他们的家道就开始中落。<br><br>不过家风始终没有出现任何改观,他的家人对他寄予极高的期望,希望他能够光宗耀祖,成为一名官员去辅佐君王。<br><br>不过骆宾王的运气并不好,他的父亲在其10岁左右就已去世,于是骆宾王就过上了寄人篱下的日子。<br><br>17岁那年他终于有机会进京赶考,22岁的时候进入京城考试。<br><br>一路过关斩将,他的才情愈发明显,不过在等待状元之际却发现自己已然落榜。<br><br>由于他性格比较高傲,又年轻自负,所以不喜欢走被其他官员推荐的道路。<br><br>几年之后他在长安当了一个小官,但由于他为人清高刚正不阿,又不玩官场那一套。<br><br>所以就被同僚排挤,最终选择离职。<br><br>骆宾王在自叙状当中写的话显示他是一个非常清高和耿直的人,所以这样的性格在需要圆滑的环境当中根本无法生存下去,他的人生经历证明他不适合走仕途。<br><br>在没有高中的时候他频繁地跳槽,年近花甲的时候才回到长安,但是却因为经常上书讽刺而被判入狱。<br><br>之后碰上李治大赦天下,他出狱之后才跑到其他地方担任县官,但最后还是因为没法适应官场而四处游历去了。<br><br>武则天正式废掉李显改立李旦为太子,使得武则天权势滔天。<br><br>所以朝中官员十分不满,反对者都开始谋划着造反。<br><br>骆宾王对于武则天非常不满,直接给叛军写下了非常有名的为《徐敬业讨武檄檄》。<br><br>文中大骂武则天,但不想武则天看完之后丝毫没生气。<br><br>甚至还多念了几遍,非常欣赏他的才华,而且还怪罪宰相当时没有把骆宾王笼络到自己的麾下。<br><br>但是当初带头起兵造反的徐敬业,因为准备得不够充分,所以后期直接被武则天给镇压了。<br><br>骆宾王跟随徐敬业叛乱,在徐敬业失败之后,他的去向也成了一个谜。<br><br>不管怎么说骆宾王这一生实在是太过坎坷:考试前段非常顺利,到了后半部分关键时刻却始终没有过关。<br><br>他自己又较为清高,看不上那些走后门的,所以才导致自己一直没能出人头地。<br><br>从小受到的教育以及环境熏陶使得他无法向人低头,因此他也没有办法和官场上的那些人沆瀣一气,故而成为了屡次遭到同事排挤的人。<br><br>况且他说话也不太好听,因此一直都没有被同事们喜欢过。<br><br>虽然耿直无错,但是在大环境之下还是理应做出一些改变。<br><br>假如他当年能够明察秋毫了解局势,看到武则天欣赏自己的才华就应该直接投奔而去,或许结局也就不会那么苍凉了。<br><br>“蜀中的山水历来被文人墨客所青睐,骆宾王在此停留的两年时间里,成为他诗歌创作的第二个高峰期。”<br><br>“56岁那年,结束了军旅生涯,他回到长安,吏部授予了一个九品芝麻官。”<br><br>“历经西域西征、蜀中平叛,经过长年的军中漂泊,落得这样的结果,骆宾王心中的懊恼可想而知。”<br><br>“唐高宗上元三年,骆宾王从武功县主簿调任明堂县主簿。”<br><br>“这一年的年底,母亲病故,骆宾王离职丁忧。”<br><br>“守孝期满后,骆宾王被补授长安县主簿。”<br><br>“不久,突然被提拔为御史台御史,这是骆宾王一生官场中担任的最高职位。”<br><br>“可是好景不长,不到半年,骆宾王的牢狱之灾就降临了,他被人诬陷贪赃罪。”<br><br>“以他那刚正不阿、不同流合污、嫉恶如仇的秉性,被小人诬陷也就不足为奇了。”<br><br>“他被投入了监狱,这一年他已经60多岁了,在监狱中他受了不少折磨,却无处申冤。”<br><br>“遭受了近两年的狱中磨难,恰遇唐高宗立英王为太子大赦天下,骆宾王才得以脱离牢笼。”<br><br>“但并没有官复原职,等到第二年,他被贬到临海做一名县丞。”<br><br>“骆宾王本想到达临海后,找个借口辞掉官职,离开浑浊的官场,去过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br><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