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t;看着手里长长的名单,崇祯问王承恩:“这些都是被弹劾的人?”<br><br>“是,共有六十七人。”<br><br>崇祯问:“罪名都核实过了吗?”<br><br>“都察院正在核实,不过需要时间。长则半年,短则两三个月。”<br><br>“那就让都察院核实吧。”崇祯放下册子,继续翻看其他奏疏。<br><br>崇祯虽然不亲自处理朝政,但司礼监都会把处理过的奏疏誊抄一份放到乾清宫,崇祯可以随时查阅。<br><br>大致看了一遍后,崇祯收回目光打算闭目养神。<br><br>“皇爷,”王承恩双手端着一个托盘走了过来。<br><br>在看清托盘上是一份奏疏后,崇祯皱眉道:“朕不是说过了吗,朕不批阅奏疏,司礼监直接批红或者退回内阁。”<br><br>王承恩立刻下跪:“皇爷恕罪,司礼监本打算批红来着,可是奏疏的内容实在太重要,司礼监不敢私自做主。”<br><br>“重要?”崇祯有些不信,伸手拿过奏疏翻看起来。<br><br>看完里面的内容,崇祯觉得王承恩说的没错,这份奏疏确实很重要。<br><br>奏疏的内容是内阁拟定的辽东巡抚人选。<br><br>在平定辽东之後,朝廷内部便开始商议如何治理辽东。<br><br>例如如何向辽东迁徙百姓,推广洋芋和玉米的种植,赋税徵收政策和减免措施等。<br><br>搜书名找不到,可以试试搜作者哦,也许只是改名了!<br><br>经过一系列的讨论,政策定下来,执行政策人选却成了难题。<br><br>治理地方和行军打仗完全是两码事。<br><br>考虑到辽东初定,而平辽大军早晚也会撤出辽东回归原籍。<br><br>那麽新任辽东总督既要有治民之能,也要有治军之才。<br><br>也就是说,辽东需要一位文武双全的人。<br><br>大部分人都觉得吕大器最为合适。<br><br>可是蒙古草原发生了一件事:西土默特部首领,顺义王俄木布病亡。<br><br>按照规矩,俄木布的儿子博罗特应该承袭王位。<br><br>但是西土默特内部对博罗特本人并不是很认可。<br><br>好几个高层将领都表现出了不满的情绪。<br><br>这些高层将领看似是对博罗特不满,实则是对大明不满。<br><br>所以必须帮博罗特坐稳王位。<br><br>如此一来,熟悉蒙古草原的吕大器就不能调任了。<br><br>内阁只能推荐其他人。<br><br>可推荐了很多人,都被司礼监以不合适的原因驳回。<br><br>谢三宾只能不停地换人推荐。<br><br>他这次推荐的人选是大理寺卿凌义渠。&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