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这么多年的谋划,虽因意外提前发动,可既然做了决定朱慎锥就不会退缩。所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都到这个地步了,他朱慎锥哪有可能如杨文岳所说“回头是岸”呢?
再者,京师已在眼前,百步已走了九十九步,朱慎锥更不可能在这时候迟疑不决,如是这样,那也不是他朱慎锥了。
至于杨文岳所说的乱臣贼子,谋逆之话,朱慎锥更不放在心上。要说谋逆,当年朱棣的皇位又是怎么来的?靖难之役又是怎么发动的?他朱棣能做,朱慎锥为何不能做?何况眼下大明的局势相比建文之时更为艰难,要知道建文帝只是要削藩,但如今大明却是内忧外患摇摇欲坠,如果再让崇祯皇帝这样折腾下去,大明就没了。
宗室是大明的宗室,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没了大明,宗室还会存在么?这种答案哪怕开蒙幼童都能回答出来,难不成他杨文岳就不懂?
杨文岳当然不是不懂,而是他不想往那方面想,又或者心中那种君君臣臣的信念根深蒂固,这才说出这番话罢了。
看着杨文岳对自己破口大骂,一副愤慨的模样,朱慎锥突然没了继续和他往下说话的想法。
原本他让人把杨文岳带来,是要看看这位兵部右侍郎,保定总督,毕竟杨文岳的名气不小,能力不俗,官声也算不错,算得上是一员能臣干吏。
如能收为己有,倒省却了自己不少力气,而且拿下保定,对朱慎锥接下来进攻京师有莫大的好处,杨文岳在保定时日不短,如他可以帮着自己安抚地方,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可现在杨文岳的态度却让朱慎锥略有失望,不过这也是正常的,毕竟作为文官的杨文岳“气节”还是有的,而且在杨文岳看来,自己虽是宗室,但依旧是乱臣贼子,崇祯皇帝才是大明正统,他怎么可能投贼呢?如等自己拿下京师,局势发生彻底变化后,杨文岳的态度会不会转变就不得而知了。常言说的好,识时务者为俊杰,当年朱棣打进南京城前也不是如此?等坐了天下后,这天下人不一样很快就习惯了新皇的存在么?更不用说官员了,要说起来,这都是老朱家的自己事,只要坐在龙庭上的那人依旧姓朱,天下百姓管他究竟是何人呢?没了继续和杨文岳分辨的想法,朱慎锥摆了摆手,一旁王晋武等顿时会意,不顾杨文岳高声叫骂直接就把人拖了出去,重新看管起来。等杨文岳叫喊声渐渐远去,最终没了声音后,王海忍不住在一旁劝了朱慎锥几句,让他不要为杨文岳恼怒,这人根本就是读书读傻了,脑子转不过弯来罢了。
“怎么?你以为我恼他?”朱慎锥笑笑问道,见王海微微一愣,他叹了一声:“杨文岳所言对他而言倒也不说是错,国有如此铮臣,未尝不是件幸事。可惜,如为君者昏庸无能,再有贤臣良将也是无济于事,这也是我起兵的原因。”
“那……叔父……曹鸣雷还见不见?”
“此人我就不再见了,眼下他也起不到太多用处,同杨文岳一起好生看管即可,一切等大事成后再处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