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正德皇帝开武举就有过这样的意图,天启皇帝也尝试过,就连崇祯皇帝之后和东林党翻脸为了内外战争缘故也试图重开武举加强军力,现在朱慎锥所做的同样也是一样。
但他们不会想到朱慎锥要做的和传统武举完全不同,因为传统的武举和文官科举是不一样的,武举从诞生之初就和普通科举相差甚远,要知道普通的科举几乎是用国家力量在投入,从上至下推行。
朝廷有礼部负责科举,除去礼部外还有其他部门协助,另外还设立太学、国子监等等,至于地方,从省到县都有官方负责科举的官员,省内有提学官,州府有府学教授、州学教喻、县学训导等等,再加上地方主官往往还承担科考的主考官,此外民间还有各类府、州、县的学校、社学、书院和大量的私塾存在。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基础,科举才能成为覆盖整个国家选士的方式,读书人也能通过科举一步步从童生、秀才、举人考到进士,最终鱼跃龙门当上官员踏入仕途。
但武举就不同了,武举可比不上普通的科举,武举在民间根本就没基础,之前朝廷所进行的武举名义上是武举,实际上只不过是从勋贵子弟和将门子弟中挑选人进行考试罢了,所考的内容也很简单,除去普通的文章外,就考弓马骑射和兵书谋略,考试并不严格,就算中了武举无非一个名义罢了,根本就没太多的用处。
一个阶级如果没有基础那么这个阶级就失去了未来,大明的文武为何会一直文官强压武将一头,除去土木堡之变后大量勋贵中坚战死,军中失去了强力支柱外,还有文官因为科举的缘故有着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和人才因素。
相比文官,武将却没这个优势,再加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国勋贵一代不如一代,后续乏力,当然比不上人才济济的文官集团了。所以兴建军校,推动武举是极其必要的,朱慎锥可不想等自己百年后大明继续沦为之前的模样,这对他来说还有什么意义呢?
改变大明文武情况,收归大明军队为皇帝掌控,朱慎锥还要通过这个方式把勋贵和武将集团和皇室捆绑在一起,利用他们巩固政权。另外培养后续人员也是重中之重,要不然就算现在朱慎锥做到了,等以后老一辈人离世依旧会产生青黄不接的情况,武学或者说军校就是为这个来准备的。
更重要一点朱慎锥还准备把皇室子弟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