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迁莺出谷,重整旗鼓<br><br>万历七年,十月十一,下午。<br><br>文华殿,暖阁。<br><br>「施尧臣丶林其实都不差,这一去,实在可惜了。」<br><br>暖阁中烧着炭火,张居正素服角带,坐在矮墩上遗憾道。<br><br>张居正今日是入宫请辞的一一虽然只致任三个月,但给流程一点不能少。<br><br>当然,临行前谈论正事,给同事兼弟子交代一二,都是应有之义。<br><br>朱翊钧闻言,翻阅奏疏的头并未抬起:「纵有抚世宰物之才,不能为新政所用,也只能引以为憾了。」<br><br>他将一本奏疏划了个圈,放到一边,又拿起一本:「再者说,此番逼着他们表明立场,不就是欺他们还要脸麽?」<br><br>「像那些不要脸的,还在朝中藏得好好的。」<br><br>分辨敌我,从来都是最艰难的事情。<br><br>至于某些抱着卧薪尝胆心思的朝臣就只能往后硬来,没得取巧了一一在做事勺时候,总会慢慢暴露态度。<br><br>张居正伸手放在炭火上方取暖,提醒道:「此次去位朝臣一百九十馀,已然伤筋动骨,不能再扩大事态了。」<br><br>一百九十京官是什麽概念。<br><br>各部司的中坚,至少缺了三成!<br><br>若非万历二年丶五年两科,各增录了二百进士,各部司的日常公务,恐怕都要受到影响。<br><br>朱翊钧闻言,忍不住笑了笑:「多乎哉?不多矣。」<br><br>这点人算什麽?<br><br>历史上龙椅上那位,二十年缺官不补,日子不是照样过?<br><br>他这提前增补了进士,又立刻着手补官,准备充分,必然是不能闹出乱子的当然,扩大事态的心思,朱翊钧暂时还是没有的。<br><br>张居正伸手烤火,静静看着御案后的皇帝。<br><br>皇帝棱角分明的面容下,依稀还能看到当初稚气而早熟的影子。<br><br>皇帝果真是长大了。<br><br>张居正略微收摄心神,开口问道:「钦天监守制这事,陛下准备如何收笔?」<br><br>这事认真来说,还是有些不厚道。<br><br>纵然是合乎礼法与规制,但在动机上仍旧饱为诟病。<br><br>当然,现在坊间的说法,并不是皇帝不能这样做,而是他张居正,没资格让皇帝这样做一一平白坏了皇帝的名声。<br><br>朱翊钧缓缓放下手中的朱笔,抬头看向张居正。<br><br>他鳖了一眼首辅先生迅速稀疏的头发,沉吟道:「朕是打算下旨,令殿阁大学士丶六部尚书丶都御史,钦天监进修,结业后领一份差遣,并定为永例。」<br><br>「毕竟,让申时行他们像元辅这样,正儿八经去参考也不现实。」<br><br>倒不是说申时行不够聪慧,而是内阁辅臣参考,本身就显得轻桃。<br><br>现在靠着海瑞监考,用其声望背书,士林官场也不好说什麽。<br><br>但之后肯定不能再如法炮制了,不妨形成定制。<br><br>就当是给内阁与二品衙门一个特权了。<br><br>张宁.「左重倒不右什?<br><br>也是他威望比不得太祖高皇帝,没资格轻飘飘一句话便单独开辟祖制,否,又怎会像如今这般,只能利用这位的祖制。<br><br>不过——.想必不会太远了。<br><br>他批完最后一份奏疏,放下笔伸了个懒腰:「走吧,朕送先生到午门。」<br><br>张居正见状,也跟着起身:「臣自去便可,不敢劳动陛下。」<br><br>朱翊钧笑了笑:「先生也客气起来了,当初的几位阁臣,朕能送到午门的也不多了,昨日还是着马公走的,他不也坦然受之?」<br><br>说罢,转身便走了出去。<br><br>张居正无奈地跟上,分辩道:「臣与马公情形不同,臣此去,三月便回来0<br><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