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铁书网 > 大唐天将军 > 第二百五十一章 与圣人论国事,出将入相

第二百五十一章 与圣人论国事,出将入相

>     李瑄这也做,只是前进一小步。

    等掌权以后,再设法前进一大步。

    “能说出这番话,说明七郎对民生的观察,无比细致。七郎年年为国家而战,还能做到这一点,属实是难能可贵……不过兹事体大,还要在朝堂上与众臣讨论。”

    李隆基没有立刻答应李瑄,而是想听听朝臣和宰相的意见。

    李瑄说话的时候不疾不徐,眼神坚定,结合之前的话,李隆基认为李瑄是天生奇才,有治国安邦的本领。

    “臣听从圣人的判断。”

    李瑄的建策,是从根本上维护李隆基的统治,维护大唐的盛世。所以他有信心最终说服李隆基。

    皇帝是至高无上的,哪怕李隆基晚年贪图享乐,行事昏庸。但非常爱惜自己的身后事,在乎民间百姓对他的看法。

    “农桑是国家的大计,各地每年都汇报开拓不少荒地,说百姓的生计越来越好,豪强是个现象。七郎在外,觉得这种说法属实吗?”

    李隆基再次向李瑄问政策。

    “豪强不是个别现象。只要世间有欲望,豪强与贪官终不会止。哪怕是天上的仙人去治理地方,也不能杜绝罪恶。我们臣子能做的,只是将豪强变得更少,让百姓感受的是圣人之德,而非豪强之恩。”

    李瑄向李隆基回答道。

    每年是开拓不少荒地,但百姓的地并没有变多。这些多出的地,都流入大族之手。

    “七郎大善!”

    李隆基抚掌。

    李瑄每一句话都说在他心里,特别是有意强调他在百姓心中的影响力。

    皇帝最忌讳的就是,山高皇帝远的地方,百姓不知皇帝。

    李瑄的话也表明他铲除豪强的决心。

    “七郎先前提出的理财之策,保护了漕运的安全。在各地建立常平盐仓,增加了国家的财富。但圣明君主的治下,百姓温饱是最基础之事,如果七郎治理国家,有什么民生之术可以建言的?”

    李隆基再问李瑄。

    “治国先治吏这是根本,圣人一直殚精竭虑,惩治贪官。但至今成效越来越弱小,皆是因为贪官已经从法网之下,找到漏洞。姚元之是救时宰相,他的政令只能行一时,不能延续一世。所以每一任宰相都要不断调整利国利民的政令。”

    “《史记》上说民以食为天;臣又觉得饥寒起盗心。国家升平,犯罪就会减少,这是宰相们努力的方向。”

    “臣认为许多百姓成为佃农,成为贱籍,皆是因为一时困难,迫不得已,只要在关键时刻,急他们所急,帮助百姓渡过难关,百姓怎么会不感激圣人,感激国家呢?”

    “那些豪强大族借给百姓粮食,多是别有用心,伺机兼并。那种利滚利,百姓根本还不起,最终只能卖掉土地,卖掉儿女,卖掉自己,成为豪强的农奴。”

    “臣建议在常平粮食的基础上,折算粮食的本钱,以一成的利率借给百姓,救助那些贫困的农民。这样不仅能增加国家的收入,还能达到国不加赋而民用足……”

    李瑄改进后世的“青苗法”,告知李隆基。

    后世王安石变法,绝对是以百姓和国家角度出发的。

    但还是低估了下方官吏的欲望,和食古不化的保守派阻挠。

    青苗法以国家低利率放贷百姓,让贫苦百姓得以靠着借国家的粮食,渡过最困难的岁月。

    而百分之十的利率,两年下来也不会有多少。

    反正常平粮仓放着也是放着,不如资助百姓。

    到头来国家会有更多粮食入仓。

    不排除“血本无归”的情况,但李瑄相信绝对是少数,增加的利息可以轻易平掉血本无归的粮食。

    真正有困难的百姓,调查属实,宽限几年也无所谓。

    “啪……”

    李隆基同样思索片刻,而后猛然一拍玉案,道:“姚元之是救时宰相,卿最起码是管仲、晏婴。”

    李瑄提出的政策,让李隆基深以为妙。

    他之前怎么就没想到呢!在李隆基心中,只要能让百姓获利,只要能提升他在民间的声望,就是极佳的计策。

    “臣不敢当。此法虽表面上利国利民。实际上也有害处!”

    李瑄是一>>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玄幻:开局混沌剑体,我无敌了!从人道至尊开始斗罗:抢夺机缘后,我成就双神位太奶托梦喊我回家后,灵气复苏了漫威的诸天魔法掌控者一人之下,重振三一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