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铁书网 > 大唐天将军 > 第三百七十章 誓师清君侧,天策军,九万骑兵入河西走廊

第三百七十章 誓师清君侧,天策军,九万骑兵入河西走廊

    安禄山造反,惊战的不仅仅是皇帝和王宫贵族,还是平民百姓。

    长安上下,一片惶恐。

    安禄山南下,势必会影响到河南诸郡粮食向长安运输。

    粮食、丝绸的价格再次飙升。

    即便如此,有粮商深储粮食而不卖,大发国难财。

    如杨国忠料想的事情并没有出现,十一月下旬,叛军已开始渡黄河。

    叛军一路烧杀抢掠,谁都知道,叛军已经没有回头路,不可能将安禄山的首级送到长安。

    此时,高仙芝刚赶到洛阳,正准备招兵买马。

    仅靠新兵肯定是不行的,大唐还有中央禁军。

    这些禁军分布在京兆和河南诸郡,拱卫京师。

    都知道北衙四军,和南衙十二卫。

    但府兵制解体后,募兵制出现,禁军大体可以分为两类。

    即以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为主的飞骑,也可称为“飞龙禁军”。

    和以南衙十二卫为主的彍骑。

    承平日久,战训荒废,大唐的彍骑虽然有十万余人,但战斗力一言难尽。

    长安周围的京兆地区有彍骑六万六千人。

    华阴郡六千,冯翊郡九千,扶风郡六千,平阳郡一千五百,河东郡一万两千三百,绛郡三千六百,河南府三千。

    雎阳郡,陈留郡,临汝郡,弘农郡,河内郡,荥阳郡六地各有彍骑六百。

    高仙芝携带华阴郡、河东郡的彍骑,共两万余人,作为自己的底子。

    当高仙芝得知安禄山的前锋已经渡过黄河,到达陈留郡后,明白已经没有阻碍叛军于黄河的机会,只能迅速整训新兵,彍骑,打算在洛阳与叛军决一死战。

    “安贼怎么可能这么快就渡过黄河呢?河北二十四郡,难道没有一个忠臣吗?学不了韦孝宽,就不能像羊侃一样为国战死吗?”

    重明阁中,李隆基得知安禄山已经准备渡河的消息,悲忿不已。

    平时一直显露存在感的杨国忠此刻唯唯诺诺,面对李隆基的愤怒,他头都不敢抬。

    他害怕李隆基因之前的言论治罪他。

    陈希烈一直是应声虫,唯唯诺诺。连李隆基都产生罢他的念想。

    “启奏圣人,河北百多年无战事,缺少战马和盔甲,无法抵挡边军和胡人在常理之中。为今之计,当设立河南节度使,坐镇陈留,为高尚书争取招兵训练的时间。而且长安的飞骑、彍骑,也要迅速整训支援。洛阳是大唐的东都,不容有失!为以防万一,请圣人下令边境猛将回长安,统帅飞骑兵、彍骑,能调动的边军,需要尽快支援长安。”

    韦见素见两位宰相支支吾吾的不吭声,主动出列说道。

    他意在动全国之力,扑灭安禄山的叛乱。

    狮子搏兔,亦用全力。他认为禁军的将领没什么本事,只有边军猛帅靠谱。

    “右相,你认为呢?”

    李隆基向杨国忠问道。

    “臣附议。”

    杨国忠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再也不敢多说了。

    短短一个月时间,杨国忠感觉到文武百官对他态度的改变。

    他低估了安禄山,没想到这个杂胡一眨眼到达黄河边。

    沿途的郡县太废物了,竟不能多阻碍几天。

    “令陈留太守张介然为河南节度使,以陈留、荥阳等六郡彍骑为主,郡兵为副,招募乡勇,死守郡城,拖延安贼至东都的时间。”

    “令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朔方节度使安思顺,乘坐驿站快马回长安,率领京兆、冯翊、扶风等地彍骑、飞骑,与洛阳高仙芝汇合,共击叛军。”

    “令陇右节度使征调河西、陇右的劲兵精骑,立即出发,前来长安,镇压叛乱。”

    “再派遣特使到达波斯。若天水王病情有所好转,乘马车加速回长安,不需要西域的兵马,河陇精兵由天水王统帅。”

    战况危机的时候,李隆基脑子短暂清醒过来,下达一连串的军令。

    “陛下英明!”

    大臣们浑身一震,要如此,大唐一定能将安禄山覆灭。

    河陇军是天水王的老部下,率领老部下,挥之如臂。

    就看天水王的病情如何,这么久了,也未听到什么消息。

    只有目光短浅的杨国忠,心中依旧在咒骂李瑄病死。

    他认为援军一到洛阳,安禄山必定死无葬身之地。

    安禄山起兵是自寻死路,如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多久。

    “启奏圣人,现回纥臣服,北面无忧,胡人不敢南下牧马。可派遣大将率领朔方军、河东军,向东出井陉进攻河北,直捣其老巢范阳。”

    裴遵庆向李隆基拱手说道。

    趁杨国忠势弱,大臣们可在此时发表意见。

    国家危难,忠臣义士忍不住挺身而出,不再害怕杨国忠。

    “安思顺回来后,谁能担起重任?”

    李隆基觉得这是好办法,让安禄山首尾不能兼顾。

    “回圣人,臣监察朔方的时候,发现原朔方兵马使郭子仪善于治军,深受士卒爱戴,可担此大任。只是郭将军的母亲于去年去世,郭将军正在家中守孝。”

    裴士淹向李隆基举荐道。

    “臣也听说过郭将军,他戍边三十多年,在天宝元年左右屡立战功,被提拔为军使。边塞平静,也能深得军心。”

    陈玄礼也举荐郭子仪。

    “国家危难,当夺情启用郭子仪,封郭子仪为卫尉卿、安北副大都护、灵武郡太守,兼朔方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率领朔方军,东讨安贼!”

    “另迅速派遣使者探查河东诸军的消息,看看是否可堪大用。”

    李隆基下召道。

    这种情况下,停止守孝,是符合常理的。

    一旦功成名就,没有人会说郭子仪不孝顺,反而会大加赞赏郭子仪。

    在李隆基心底,已经不想再用朔方节度使安思顺。

    哪怕回到长安率领彍骑、飞骑,也不可能再给安思顺主帅之职。

    他没忘记安思顺是安禄山的兄长。

    之所以没直接杀死安思顺,是因为在天宝十三载的时候,安思顺多次上奏安禄山要谋反。

    他以为是兄弟俩生了矛盾,所以没有相信安思顺。

    现悔不听安思顺之言。

    商量好大事后,李隆基让大臣们退下,他自己要好好静一静。

    这次与大臣们的商议,无形中削弱了杨国忠的权势,让大臣们心中有了底气。

    在这种政治格局之下,太子李亨终于崭露头角,准备站在历史的舞台上。

    他开始令心腹宦官李静忠(后改名李辅国),以他的名义,暗中拜访王公大臣,对他们进行拉拢。

    眼看就要老去,他不甘心当一辈子没有丝毫权力的太子。

    在李隆基掌握权柄的时候,太子不仅没有部曲,甚至连参与朝会的资格都没有。只能离开东宫,去十六王宅和皇子们住在一起。

    李隆基的昏庸,致使安禄山叛乱,失去河北,又宠信杨国忠、五杨,尽失人心,让李亨看到自己上位的希望。

    当李亨得知郭子仪准备统帅朔方>>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原神之我是至冬使节成为诺亚后,选择伽古拉宁尘许舒颜我都元婴期了你跟我说开学宁尘许舒颜我都元婴期了你跟我说开学以爱为饵,陆总对她上瘾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