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
说到这里,李隆基不再说下去,他喘几口气,又说道:“自己看到的,才是最真实的。你最信任的人,也会欺骗你啊……”
“尧舜禹时期,天子巡狩,是为上古圣君……”
最后,李隆基语重心长。
最信任的人,却欺骗自己。
他也不是在这种情况下,刻意指责李瑄。
而是提醒李瑄,什么监察御史,地方官吏,都不可信。
他们用种种手段欺上瞒下。
想想天下都是忠臣,没有奸臣,怎么可能?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李隆基还是希望李瑄能在有精力的时候,巡视天下。
而不是像他一样,在美丽的长安宫殿中。
春有兴庆宫,夏有大明宫,秋有太极宫,冬有华清宫。
一万年如此,就是天上的神仙!
想自己醉生梦死的时刻,在华清宫说出这番话。
他不敢相信,那是曾经的自己。
他不配称之为圣人。
天宝千载,改元为载。
是自己欺骗自己。
古代的“天子巡狩制度”,更能容易体会民情。
如刘邦和刘秀,以及太宗皇帝,就经常巡视地方。
而非他一样,在长安没有粮食的时候,被迫去洛阳执政。
东巡的一次,却是泰山封禅。
完后,还怕洛阳权贵势大,大拆紫薇城中的宫殿。
现看到大唐月报,李隆基才知道他在天宝年间做的荒唐事。
“太上皇之言,我谨记在心。”
李瑄此言极为认真。
他比谁都明白人心会变。
还有一种情况叫由下到上的支配,文武大臣有心无心,会蒙蔽圣听。
错综复杂的情势,遮住皇帝的眼睛,使皇帝看不见天下黎民苍生;捂住皇帝的耳朵,使皇帝听不到八方的声音。
皇帝走出深宫,进行实地视察,比单纯看奏章或听臣子们的议论更能了解实际情况。
一旦承平日久,就是李瑄必须做的事情。
“我累了,休息一会儿。”
李隆基确实感觉自己很累,才说几句话,就昏昏欲睡。
“太上皇,我先回去。待平定回纥,第一时间来看你。”
李瑄将李隆基的被子往上拽了拽,盖住肩膀,带着侍从起身离开。
“照顾好太上皇。”
临走前,李瑄向李虫娘等公主吩咐一声,背手离去。
当天晚上,李瑄又去探望李适之。
相比之下,李适之虽不如以前,但身子骨还算硬朗。
李瑄只是劝说李适之少饮酒。
又向李适之坦明李隆基时日无多,李适之可以多去那边看望一番。
若李隆基真的驾崩,由李适之出面,进行国葬,修建陵墓。
李瑄没有因这种事情,就放弃北征。
夜晚,李瑄又妻儿告别。
此行,短则数月,长则一年。
……
乾元五载,二月十六。
晨晖洒金,长安城西北的光化门豁然而开。
李瑄要从此门出,北上征伐。
此时,光化门外,甲士森列,刀枪如林,车马无边无尽地蔓延。
大唐玄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