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
为了不受到能源的限制,好多发展战略都和能源直接相关。
如果能出现一项发展前景广阔的能源技术,国内一定会不惜一切代价的投入去做研究。
……
项目组的忙碌持续了半个月时间,但忙碌似乎没有尽头,还是经常会有领导或专家组到来。
同时,实验资料也提交了上去,上级部门也批准进行实验成果的发表。
实验成果发表在了国内的《理论和应用物理》杂志上,《理论和应用物理》杂志的英文版,也被收录在sci期刊中,放在世界范围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项目发表的实验成果只有中文版,并没有发布英文版本,理由已经想好了,就是国际并不认可《源点论》,他们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自然也没有必要发表英文版本了。
这是例行式的发表。
在论文发表的问题上,上级也进行了一定的考虑,项目组的成果并不怕被人知道,实际上,也根本无法做到完全的保密,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事情,如此惊人的发现一定会被人知道,就只是时间问题而已,绝对的保密是不存在的。
项目组的成果论文上,并没有明确的数据,只是从理论和实验层面上,说明发现‘引力场’。
至于‘引力场’是什么样的表现形式,就没有具体的信息了。
在成果发表以后,马上在国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学者群体中,好多物理学家们还是更倾向于迈克-约尔的理论,他们的想法和国外学者是一样的。
哪怕张硕团队宣布发现了引力信号,很多人心里也是带着疑问的,就像是高能所的研究员们,乃至于吴建宁,都还要过来问一下张硕。
现在项目组发表起了新成果,宣布在实验中制造出了引力场,能够引起多大轰动就可想而知了。
那些坚定认为迈克-约尔理论正确,不相信基础力关系模型的学者们,心里的想法都产生了动摇。
最具有代表性的,杨海峰。
杨海峰的研究领域是粒子标准模型,他一直负责cns合作组的事务,自然更倾向于迈克-约尔的理论。
在高能所举办的理论物理会议上,杨海峰就和张硕有过争论,他坚持自己的观点,非常推崇迈克-约尔的理论。
后来上级否定了迈克-约尔理论的研究方向,杨海峰我感到非常的不忿,他认为学术不应该有国界线。
自此,杨海峰就沉寂了,他好像是提前退休了一样,不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就只是投入到教学工作,甚至多还开了一门物理课程。
杨海峰得知张硕的项目组制造出引力场,心里感到非常的震撼。
如果消息是真的,可不只是代表技术力关系模型的正确性,代表源点论基础得到了验证,还代表项目研究出了一项可能在未来转为应用、能改变世界科技的尖端技术。
当一项理论跳过了验证阶段,直接研究出了技术……
什么相信不相信,还重要吗?
杨海峰一时间都感到迷茫,他和好几个同事交流这个问题,结果每個人都确定源点论方向的正确性。
“那已经是技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