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机会就在眼前。
成汤以此法试探出夏朝的虚弱,并成功取而代之,建立了大商。
西伯侯的父亲与祖父,皆有样学样,也以此法试探大商。可惜,他们运气不好,试探失败,先后为商帝所杀。
从这里就能看出,起码从西伯侯的祖父起,周国就对大商有了不臣之心。所以说,周国会谋反,是有理可据的,并非无端臆测。
“相国也是这么认为的?那相国以为该如何对付周国,是否要出兵讨伐,绝其宗庙社稷?”
见敖丙也认为周国是威胁,帝辛不由兴奋的问道。
好大喜功,穷兵黩武,是他的缺点,一听到要打仗,马上就来了精神,也不管国家能不能承受,时机合适不合适。
“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凡事都要讲个名正言顺,便是要讨伐周国,也要有个说得过去的理由才行。”
“这样才能让其余诸侯心服口服,不给他们救援周国的借口。”
敖丙耐心的解释道,在没有抓到周国谋反的证据前,就直接派兵讨伐周国,且不说能不能成功。
只说这举动,就给了其余诸侯援助周国的理由。今日帝辛能无故伐周,那明日就能无故伐他们。
念及至此,天下诸侯谁能不慌?是故,哪怕只是为了自救,他们也要派兵相助周国。
“名不正则言不顺……”
“名正言顺吗?相国高论,予受教了。”
帝辛愣了愣神,反复琢磨敖丙的话,越想越觉得有道理,不由拜服道。
旋即,就听他继续问道:“该以何种理由问罪西伯侯,以堵住天下悠悠之口呢?”
“西伯侯,贤人也,必是忠君爱国之辈,大王可传旨给他,向他阐明阐教的谋划。”
“想来,以西伯侯之贤德,在知晓阐教的歹毒用心后,必不会与其同流合污,而是选择与其划清界限。”
敖丙没有回答帝辛的问题,反而称赞起西伯侯。
帝辛是聪明人,很快就想明白了敖丙话中的意思。若西伯侯真是忠君爱国之人,那在得到他的命令后,必定会立即与阐教划清界限。
反之,他在得到命令后,不与阐教划清界限,仍旧我行我素,那就说明,他确实存了谋逆的心思。
这时,帝辛完全可以以此为由讨伐周国。而其余诸侯在知道这个理由后,除非也打算与西伯侯一起造反,不然绝不能派兵相助。
天子扫荡不臣,谁敢阻止?“相国此计甚妙!”
抚掌一笑,帝辛就要命人前往西岐传信,以试探西伯侯的反应。可还没等他开口,就听殿外有人禀告道:
“启禀大王,黄侯有要事求见!”
闻言,帝辛还未做出反应,敖丙就已经先一步惊呼道:“不好,怕是两位王子出了意外。”
“什么?”
“郊儿、洪儿出了意外?”
“快,快宣黄侯觐见。”
帝辛也急了,他就两个儿子,若是都出了意外,他怕是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