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关中人并不想迁居到关外,固然有故土难离的想法,但是更多的也是不愿远离咸阳。
距离咸阳越近肯定生活就越好,吏治更好,立功机会多,平常逢年过节嬴政的赏赐也多,再加上身为征服者自然而然拥有的优越。
就这情况,再不给其他地方百姓机会,那可就真完蛋了。
天下事,不患寡而患不均。现在可是一家人了,谁也不能把一碗水端的平如镜面,但是也不能歪到一边撒出来,一边滴水不沾啊。
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新民的认同感,不能让新民觉得自己是二等人,那早晚会出大乱子。
而且,不愿意离开说实话也不行了。
新地方还好,得爵的人少,爵位也不高,赏赐给得过来,土地分的过来,可是关中可真就没地方分了,若非开凿郑国渠,早就不够了,但是即便如此,照样不够。
这地方,近一半的家庭都有爵位,爵位不低的也不少,怎么都要分出去了。
嬴政将有爵位的老秦人,尤其是三等爵位以上的,也都逐渐安排到了各地做基层官吏,地方三老等,这也是为了稳定统治,地方上还是需要久经考验的自己人帮助各地方百姓积极融入大秦才行。
不愿意也没办法,只能好好劝劝,多给赏赐补偿。
除了这些以外,也要考虑一个出征的成本问题,就近征兵自然是比千里迢迢从关中征调要好。
不过为了平衡问题,有时候也只能多付出一些成本。
像打赵国的时候,就没有用韩卒,眼看着秦人战功拿到手软,韩人已经是群情激奋,我们现在也是秦人,凭什么不让我们上战场?
总也不好打击内附韩人的进取心,这太不利于融为一体了。
攻燕的时候就是六成的老秦人,四成的关外人,就这还都不满意呢,打燕国太顺利了,战功太少了!就这,赵地人还不满意呢!因为当时赵地还没稳定,赵人还没资格参军。
等到打魏国的时候,赵人也够资格了,只能再匀匀了。
不只是底层士卒,即便是朝堂的将军也都争得不行,很多次都要打起来。
要知道,在灭燕以后,嬴政就打破了军功不能封侯的限制,许诺给了王翦封侯之位,只等天下一统,正式册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