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全力以赴,甚至做好以死明志的万全准备,数个深夜多少次假想跟严嵩对质,自己再如何引发朝野哗然,皇帝重视的场景。
然而,换来的是无视。
皇帝的无视,严嵩的无视。
除了几个相熟的官员外,没人记得那一篇,饱含他满腔意气,斗酒挥毫所做之疏。
自此之后,除例行章奏以外,他再也没有上过一次奏疏,他心灰意冷了。
嘉靖三十三年他因病离京,回到故乡江陵。
那时他畅游山水,寄情于景,只想做个古来众多郁郁不得志的隐士中一员。
就在他决心‘摆烂躺平’之时,他在家乡,以小见大,意识到了田赋不均,贫民失业,民苦于兼并等等朝廷弊端,深感责任之重。
之后,他才重拾信心,得徐阁老之恩,顺利重返朝廷,这一次,他收敛了锋芒,压下了意气,决心积蓄力量,丰满羽翼,再言变法!
现在,旧事被陛下重提,他不禁恍惚。
难道当初陛下都记得?陛下没有无视自己?不仅如此,还能说出自己奏疏中的原话?
这说明什么?这说明,陛下很早之前,就注意到了自己,从未无视过自己!
再联想到自己如今还是裕王的师父,皇子的师父,若不是一直心怀挂念,岂能轻易担任?
而自己却从嘉靖二十八年开始,荒废三年,心生抱怨,重返京师后,不但不思为君分忧,还选择了蛰伏,陛下是否对自己失望?
一时间,看着上方沉着脸,似乎要问责自己的皇帝,张居正恍惚了。
张居正神情间的变化,嘉靖自是全程收入眼中的,不过此时他的语气却缓缓下沉。
“从你这段话中不难看出,你对人才的看法,也深知用人的道理,而你既举荐海瑞,那说明这个人的才能得到了你的认可。”
其实这篇《论时政疏》嘉靖最多也就是个印象。
真正让他想起来的这篇奏疏的,是另外一篇,张居正会在未来变法中的《陈六事疏》。
这篇《陈六事疏》,就是从这篇嘉靖二十八年上的《论时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