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夏初的芦苇荡总是极漂亮的,远远看去,苇杆摇曳,却又弯而不折,落日夕阳,白蓬黄叶,能一直延绵到天边的尽头,实在醉人心境。<br><br>然而随着余晖收起最后一丝光亮,黑夜降临,美景消逝后,河北大地上常见的芦苇荡又变得招人嫌起来。<br><br>这一点躲藏在其中的辽国败兵应该印象很深刻。<br><br>芦苇杆看起来软绵绵的,可一旦折断,其中的苇丝又锋韧得可怕,在军服皮肤上留下一道道伤口;而且蓬松的芦苇枯枝下根本就是滩涂地,割伤了的脚陷下去之后才知道底下到底是烂泥窝还是深水坑!<br><br>尤其是那股堆积之物慢慢腐烂的味道,拼命地朝鼻孔里钻,让人恨不得立刻从层层叠叠的芦苇中站起身子,畅快地呼吸,然后尽快离开此地。<br><br>可对于刚刚经历了一场溃败,在夜色中跑了一整晚,一头钻进芦苇荡,然后在密密麻麻的追兵搜寻中根本不敢抬头的辽国败兵来说,还有什么更好的躲藏之处吗?而对于那在飞狐关前的平原上无数俘虏根本抓不完的大魏边军来说,为什么要为了可能是败兵逃跑的踪迹摸黑进入芦苇荡呢?<br><br>所以就这么僵持下来了。<br><br>魏军知道延绵几十里的芦苇荡中肯定有不少辽国败兵,而辽人也知道外面一定有魏人在守株待兔,双方都握着武器,却根本没爆发像样的战斗,只是沉默地隔着芦苇荡互相等待着。<br><br>“我还是想不明白,为什么要留俘虏?”河堤上响起一道声音,带着些怨气,“老七一家子都死在辽人手里,听到王爷说不准杀降,老七差点当场疯了。”<br><br>又一道懒洋洋的声音响起:“大人物的心思,咱们还是少猜,而且王爷带着咱们打了这么场大胜仗,你们还不满意?军功直接吃到撑,更别提俘虏的军功可要比人头高,别抱怨了,改天再打起来多在战场上杀两个不就是了?”<br><br>“这倒也是...”<br><br>“不过咱们真要死守这芦苇荡?”<br><br>“嗨,你想去外面抢,哪儿抢得过那些骑兵?而且上头有军令,不能追太远,免得迎头撞上辽人,看来看去就只有这块芦苇荡最适合藏人,我可是听说之前和咱们不对付那队,从山林子里掏出来八十多个辽人,其中还有个偏将,一下子让那队正升成了百户--啧啧,真他妈是走了狗屎运。”<br><br>夜风轻拂,压低了芦苇荡,也显出了河堤上正在巡弋的小队,穿着大魏军服的二十来个步卒正握着武器沿着芦苇荡外围慢慢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