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她这样的演奏技巧呢?
“.”
评委席正中央的位置。
比赛到此,都不曾有过的表情的拓跋建辉,在这优美的旋律当中,
终于是重重地叹了一口气。
作为一位乐团总指挥。
拓跋建辉的一生,带出过很多著名的演奏家。
指挥家和演奏家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上下级”“船长与水手”。
更像是,一个大脑,和百分百遵从大脑的四肢与器官。
在一个乐团里,演奏家需要理解并绝对服从指挥家的艺术解读和情感诠释。
演奏者,是不能在音乐中有过多自己的情感表达的。
他们必须完全遵循,完全按照指挥家的想法和意愿进行行动。
乐团,只是帮助指挥家诠释音乐的工具。
一个优秀的指挥家,能够带着演奏者们进步和突破,共同创作出一部又一部伟大的作品。
所以,许多演奏家,都以“曾经在一个伟大的乐团中演奏过”为自己的重要履历。
这也表明了,这是一位完全明白如何表达指挥家内心所想,思维完全能跟得上指挥家思维的演奏者。
然而,
那小子除外.
当时的拓跋建辉38岁,正直事业上升期,那个男孩是他在音乐学院里发掘的人才。
23岁,是一个长笛手,整个乐团最年轻的演奏者。
这个少年,明明有着极为出众的天赋,却总是在合奏频频犯错,甚至干扰到其他演奏者。
那个时候,甘华也是拓跋建辉团里的大提琴手,两人是同事,更是挚友,他们经常会就音乐该如何表达进行讨论。
多年的指挥家经验,让拓跋建辉一眼就看出来了。
那小子的思想,跟所有人完全不一样。
他有着自己对音乐独特的理解,并且,完全不受他人的思想左右,陷入极深,一旦进入吹奏,便无人能将其控制住,甚至会将其他演奏者完全带跑偏,与他合奏的人,都会倍感痛苦。
这在乐团中,是大忌。
当时的拓跋建辉跟甘华争了起来。
甘华认为,这个人的演奏非常危险,他的存在对乐团是一种破坏,应该将他踢出乐团。
但拓跋建辉却反而觉得,这人是个好苗子。
利用乐团这样的平台,压一压他的这种特性,将其管制,好好栽培,说不定能培养出一位伟大的演奏家。
于是,拓跋建辉将他留在了乐团,没事的时候,就会把他叫到跟前,与他一起讨论,一起交流,少年在音乐上的理解,拓跋建辉觉得好的,还会用到整个乐团当中。
最终。
事实证明,拓跋建辉错了。
他根本没想到
那个23岁的少年,最后会产生如此大的破坏力。
就连他这样的指挥家,也根本控制不了。
最终眼睁睁看着那个少年,堕入了深渊,再也无人能救。
他的极端,他对音乐那可以说是“病魔”的执念,时至今日,仍然给拓跋建辉的记忆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一生都在将自己的音乐理解分享给所有人的他。
有一天,竟会差点被另一个人的音乐世界给吞噬,并最后看着他,被音乐毁掉一生。
老甘。
你到底是怎么想的?
当初,是你坚决反对那样的演奏。
如今,又为何将类似的演奏方法,教授给你的亲孙女.
柯尔杯的那场打击。
就这么大吗?
以至于.
这可是你的亲孙女啊。
二十多年过去了。
兴许是拓跋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