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不过是让他闭门反思一下,他就这般威逼朝廷?
呵呵,身为朝廷大臣,不思为朝廷尽忠,却是这般轻浮跋扈,依老臣看,他年纪还是太轻了,少年得志,升得太快,终究是不妥,不如就遂了他的意思,让其辞官算了,让他好好反省一下,以后等他自己醒悟过来,自然会找门路回来。”
赵煦心下登时大急。
此时又听得一人说道,赵煦顿时精神一振,因为此人乃是他所重点关注的人,乃是苏允的族叔苏辙,当然为什么关注,自然是因为苏辙是苏允的族叔。
“……臣认为不妥,苏允人才难得,此次着实是受了些挫折,但错不在他,他在西北所做的事情,原本就没有什么错处。
西北缺盐,百姓不得不吃西夏价格高昂的青白盐,苏允乃是鄜延路经略使,想要为百姓谋福利,因此采用新方法提炼岩盐,让百姓吃上又好又便宜的盐,这难道有什么问题?
西夏却是蛮不讲理,发动大军来干涉我们大宋的内政,苏允作为鄜延路经略使,守土安民,难道也有问题么?
至于打了败战之事,乃是李昌祚以及吕惠卿打了败仗,鄜延路军可没有大败仗,不仅如此,还打了大大小小的诸多的胜仗,到得苏允离开西北之时,鄜延路军以一路数万军队,力敌西夏大军将近二十万的军队不落下风,这怎么就是打了败仗了?
太后,依臣看来,国朝与西夏一百二十年来,从没有谁能够在与西夏交战时候取得这么多的胜利的,这么一个名帅,若是因为这个理由便任由其辞官,以后西夏再次攻打大宋,到时候让谁去阻挡?”
此话一出,赵煦看到了高太后脸上的犹豫之色。
随后又听得司马光说话了,司马光一说话,赵煦顿时恨得牙痒痒的,因为司马光道:“自庆历和议以来,宋夏两国便如同宋辽一般,虽然边境偶有摩擦,但基本都是小打小闹,只要为君者为民生故,不要总是想着建功立业,自然是不会招惹大的祸事的。
而苏允这样的人,心中功利心太切,若是有这样人在,战事恐怕是停歇不了的。
所以,依老臣看来,苏允愿意辞官也好,如此宋夏两国又可以恢复邦交,两国百姓可得安宁,既然不打仗了,那么自然也不需要擅打仗的人了。
至于人才难得这个问题,难道不做官就不能为朝廷做贡献了么?
老臣前半生在洛阳修书数十载,先帝赐名资治通鉴,也是对文治有好处的。
苏允乃是个很有才华的年轻人,弱冠之年,便写出《孟子集注》《四书章句集注》两本巨著,若是他以后能够将心思放在这上面,何尝不能够写出更多的煌煌巨著?
因此,他想要辞官,便任他去吧,等到他成熟了,到时候再召回来便是。”
赵煦顿时心中大急,辞官当然容易,但若是想要再召回来,那可就难了,若是自己亲政倒也罢了,但是现在自己连自己都要受到太后奶奶跟这些旧党的监视,如何能够召回苏允!
此时又听得苏辙道:“司马公此言差矣。
苏允乃是三元及第的状元郎,又是驰名天下的经义大家,在西北时候又为朝廷立过不知道多少的功劳,这样的人物,朝廷若是任由他辞官,以后传到后世,不知道后人会如何评判?”
此言一出,众人顿时微微色变,尤其是高太后,本来已经是有所意动的她神色变得有些迟疑起来。
别的大臣或许不在乎,因为罪名未必会落到他们身上,但自己这个垂帘听政的太后,却是一定会承受这个罪名的。
到时候后世人会如何评论自己?
苏允此人她的确是不太喜欢,这种不喜欢是因为她不喜欢儿子赵顼变法以及在边境大动干戈的缘故,之所以会迁怒苏允,是因为苏允在边境打了这么多的胜仗,以至于让儿子赵顼认为打仗是正确的,只是之前用人不当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