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了。<br><br>对于这种野果子,制作豆腐,其实是一个挺麻烦的过程,哪怕是晾晒成功,也要二十天起步。<br><br>而实际上,通过李平安这段时间的实验,得出来的结果,最好还是要让果子阴干裂开,再将这些板栗、野果碾碎。<br><br>最关键的则是这些采摘的栗子、橡子很多都是发苦的,要用水浸泡很长的时间,去掉苦味。<br><br>此时李鲲和李鹏被二嫂子拽了回来,哥俩一人一个小号的木杵,对着石臼拼命地往下撞,整个院子弥漫着砰砰砰的声响。<br><br>这让李平安不由地回想起了,上辈子跟老妈一起做面条的砸蒜岁月。<br><br>卡拉姆拿着个筛子,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筛着磨成粉的果粉。<br><br>大哥、二哥也没闲着,猴板栗有毒,所以要消毒。<br><br>他们在院子里弄来了一堆晾干的稻草,火苗将院子里整得热气腾腾的,烧好的稻草放在湿布上,湿布下面垫着水桶,二哥拿着葫芦瓢,一下一下地往里面舀水,直接倒在稻草灰上。<br><br>然后在不厌其烦地过滤,一直把碱水过滤干净。<br><br>农家小院有钱也舍不得乱花,买碱面是不会买的,只能自己制作。<br><br>用碱水煮过的猴板栗,才能中和毒性,让人吃了不至于扑街。<br><br>而李亮则负责推磨的环节,李平安将一勺勺的果粉扔进磨盘的圈圈里,磨盘便吱呀吱呀地响起来。<br><br>这可真的是个技术活加体力活,别看李亮这小子身体壮实的很,因为缺乏技巧,一会儿的功夫,就累得腰酸背疼。<br><br>其实除了前期的准备工作之外,制作栗子豆腐的程序跟正常的豆子豆腐都差不多,无非就是,泡豆、磨豆、虑浆、点浆、成型这几个阶段而已。<br><br>当然,至于具体的制作工程中,北方和南方又有些许差异。<br><br>比如说,泡豆子全国各地的时间基本上都不一样,基本上跟当地的气候挂钩。<br><br>而至于说,点浆这道程序,根据李平安所知,北方一般是以卤水为主,而岭南则是以石膏为主。<br><br>李平安自己倒是比较喜欢吃卤水豆腐,毕竟卤水豆腐固体含量高,质地比较硬。<br><br>而石膏豆腐水太多了,还比较软,当然质地上也细腻一些。<br><br>当然,还有些地方使用一些其他的办法,比如说关中使用酸浆,川蜀用山矾叶,南越开创性的使用硫苦,反正大家各有千秋。<br><br>在制作豆腐之余,李平安还借助便利,搞了一些豆花。<br><br>因为,豆花是没压榨过的豆腐,而豆腐则是压榨过后的豆花。<br><br>而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巨大的问题出现了,到底是放茱萸和盐巴,还是放糖。<br><br>这可是一个足矣引发南北内乱的矛盾。<br><br>李平安在问询了一家人之后,终于决定还是入乡随俗,放糖。因为他感觉茱萸味的豆花,真的是有点怪怪的。<br><br>要是有辣椒就好了。<br><br>岭南人是喜欢吃豆花的,尤其是玉林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