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赵国鼎对于肖图白的一些命令,比如,将宝坻县的百姓撤到天津卫城,以及葛沽等等安全地区,有点阴奉阳违。
直到鞑子一只偏师攻破了昌平后,兵临宝坻县。
宝坻县令赵国鼎,也是充满自信,召集了数千名缙绅们组织起来的家丁,派到城外抗鞑。结果,乡绅的家丁们组成的乌合之众,在城外遭遇鞑子后,被杀的哭爹喊娘逃回城内。赵国鼎被围在宝坻县之后,才懊悔莫及。
葛沽,肖图白设立的总督行辕中。
一名军官汇报道:“总督大人,宝坻县令赵国鼎求援,送信的使者,县儒学训导赵士秀已经在府外候着!”
儒学也是就明朝的官办教育。
各大府县,皆有明朝政府出资供养的儒学堂。府学,教授一人,训导四人。州学,学正一人,训导三人。县学,教谕一人,训导二人。
事实上,训导只能算作是不入流的小吏。派一个训导作为使者,可见那县令赵国鼎,不将肖图白这个皇帝的宠臣放在眼里。
原因自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心理作祟。赵国鼎在山西乐平人,乡试第一,并在崇祯七年进士获得进士,按照常理,只要做点成绩,熬够资历,便能平步青云。
而肖图白,在此时的读书人看来,不外是装神弄鬼的神汉,如何能被这些读书人正眼相看。…,
如果不是遇到危机时刻,估计赵国鼎也不会派人到天津求援。
肖图白淡然道:“带他进来!”
训导赵士秀,年约五旬,是一名落地秀才。因为,屡试不第逐渐为了谋生着想,在县学担任了训导之职。训导之职,是朝廷没有正式编制的不入流小吏,每年也只有县里面发三五石粮食,让其维持温饱生活。
平生赵士秀打交道最大的官员,不过是宝坻县令。眼下遇到了天子的宠臣,国师爷肖图白。
赵士秀也不见有读书人的风骨,跪地道:“小人宝坻县学训导,奉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