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园,植树数万株,用以桐油、棕缆等等造船必须品。
明初时的龙江船厂,从各省调集了400户最擅长造船的匠户,集中全国造船技术精英。打造世界规模最大的造船厂。
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令龙江船厂加紧造船,仅用一年多时间,龙江船厂既制造了60多只大型海船,以及数十艘小型船舶,令三宝太监郑和率领27800多人的船队,七下南洋走访整个北亚、南亚、中东、印度,航程最远达到东非地区。后世,有学者推测。郑和船队有可能登陆过美洲和澳洲。
时至今日,龙江宝船厂在嘉靖年间就开始式微,理论上,造船工匠后代有5万多人口。但是,实际上龙江船厂的后人。多以种田、捕鱼、经商为业,能够造船的工匠却是非常稀少。
当然,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龙江船厂虽然不造海船。但是依然在造漕运船只。并且龙江船厂的一些工匠们,家中依然保存一些祖传的宝船设计图纸。
按照图纸摸索。制造出当年的大型宝船,理论上也是可行的。毕竟,朱元璋草创龙江船厂的时候,也仅仅能造内河上航行的船只。明初短短几十年,永乐年间便逐渐掌握了制造大型海船的能力。由此可见,只要有心努力,龙江船厂还是能够恢复当初的辉煌。
崇祯十年的六月,龙江船厂忽然热闹起来。因为,龙江船厂为天津水师造的首批宝船,已经造了四艘。
每艘1000料宝船,不包括武器装备在内,制造成本6500两银子,而天津水师给出了每艘1万两银子的采购价格。这使得宝船厂船工,哪怕是绞尽脑汁,也会将祖上失传的技术给重新摸索回来。
毕竟,龙江船厂的兴盛,靠是明初两位皇帝不计成本的拨款支持。而在洪武、永乐两位皇帝之后,其余的皇帝对于造船并不重视,每年拨款有非常有限的。
而大明需要用船的各路水师可从来不讲究订单付款,直接用行政的方式令龙江船厂造船,但是既不能给与足够的资金,又不能拨给充裕的材料。龙江船厂越造船越穷,败尽龙江船厂的家产老底后,不衰落就没有天理了。
但是,天津水师却先付款给钱,令龙江船厂有钱买材料和付工钱,之后再造船。这种情况之下,船厂造船能够有利润,工人们也能领到薪酬。如此一来,龙江船厂却是感恩戴德的给天津水师造船了。
验收了4艘船只,天津水师的官兵,纷纷兴奋的操纵船帆、船舵、船桨。船舱、甲板被众人折腾个遍。最终,水师官兵们,对于宝船的质量给予了满意的评价。
郑芝豹目光中露出了笑意,他已经是天津海防水师的游击将军。并且,将来还有升为水师总兵的希望。
郑芝豹身边的一名十三四岁的少年,面容与郑芝豹有五份相似。这个少年,却是郑芝豹大兄郑芝龙的长子郑森。
“叔,父亲让我给您带信。”郑森恭谨将一份未拆封信件递给郑芝豹。
郑芝豹草草阅览,内容不外乎是郑芝龙颇为得意的表示,朝廷封其为福建总兵,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