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藩属国数量之多,是超过历朝的。同时也非常重视藩属国管理,并建立了正规的朝贡制度,将周边的藩属国分为三六九等,根究对方与大明的远近亲疏,分为——朝贡国、藩属国、附属国、服属国、赠贡国、屏藩、藩屏等等等级。并且,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处理大明与藩属国之间的关系。
像朝鲜、琉球中山等等国家,态度最为恭敬,每年都进行朝贡,这是最顶级的朝贡国。大明周边的一些接受大明册封,并未大明效力的蒙古部落,也活得藩属国的资格。日本呢,则是郑和下西洋之前,在东洋巡航,接受了许多日本大名效忠。日本当时处于分裂状态,大明册封了日本多支“附属国”。附属国的地位,不算高也不算低。像朝鲜、琉球等等国家,在藩属国中地位较高,原因是明初时,大明能够在两国外派官员和驻军。
比如,琉球群岛原本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地区,十万人口的小国,也有几百股“军阀”势力。琉球的中山国国王尚氏,投效大明,明初时大明帮助中山国统一了琉球,建立了琉球第一尚氏王朝。此时,第一尚氏王朝被第二尚氏王朝推翻多年,但是琉球与大明之间的关系,变化不大。
琉球国是最充满大明海外殖民的痕迹。
至今,大明派遣的华侨官吏后代,也占据了琉球国官府的许多重要官职,并且这些官职是世袭的。
而明初时。大明册封日本地区的藩属国,可不止一个。拥有多个棋子,如果利用得当,完全可以将日本纳入中国的海外殖民地。
不过,大明自郑和下西洋成为绝唱后,对于海外的战略布局,也纷纷被抛弃。比如,日本地区册封的一些附属国的棋子,自始至终,大明并没有派遣一兵一卒。帮助日本地区册封的那些附属国进行争霸。仅进行了一些朝贡贸易。因此,大明也并没有在日本地区,牟取到殖民利益。
而明朝中期,倭寇、朝鲜战争等等因素。导致了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关系。更显冷漠。德川幕府成立后。非常注重与大明改善关系,有意恢复成为大明的藩属国。
但是,倭寇的名声实在太差。大明的传统官僚,并不准备拿自己政治生命赌博,与“倭寇”恢复宗藩关系。
事实上,将日本纳入藩属国,拥有巨大的好处。比如,明朝末年的天灾,除了由于财富分配机制出了问题之外,还与银本位制度有关。
明朝末年,张居正的改革,确立了银本位制度,上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