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震大漠南北的土浑么?想到这里,他不由自主地更加挺直了腰板,肚子却不争气地想起了咕咕之声,于伏仁轨不有自主的咽了一口口水,肚子却饿得更慌了。
为了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于伏仁轨极目远眺,忽然,一杆鲜红的大旗跃然出现在远方的地平线上,时而淅沥沥的雨水使旗帜全被浸透,紧紧贴在粗大的五丈旗杆上,时而劲吹的西风又将这面旗帜高高扬起,带着沉重的分量在风雨中摇荡。射雁练就的眼力让于伏仁轨看得清楚,大旗上书“吐浑指挥使陈”六个墨汁淋漓遒劲大字。
跟这杆大旗逐渐浮现的是一直沉默而严整的军队。步卒将沉重的行囊背在背上在雨中默默地行军,从整齐有序的长矛尖端来看,四人一列的步军们走得十分整齐。于伏仁轨心中默数,整齐的长矛营一共有三个,大约一千五百军卒。
跟在长矛营后面是数百辆大车,车上堆积的货物用羊皮盖得严严实实,赶车的是近千民夫,走近了于伏仁轨认得几个晋阳城里老庄车行的把式。
在车队两侧不时有小群骑兵来回策应,于伏仁轨看着那些坐骑就忍不住要笑,这都是些什么坐骑啊,驴、骡子,还有犁地的土马,可那些矮个子骑兵的架势却一板一眼,仿佛胯下骑的是大宛良驹似的。
车队后面还是步卒的营头,大约有三个营步卒斜背着鼓鼓囊囊的皮袋,看大小想是装着伏远弩之类的弩机,此外,还有用油纸细细封好的弓背放置在肩头那大大的行囊之上。于伏仁轨暗暗点头,前军长矛营只见行军队列严整,具体战力如何未知,但这后军弓弩营既有制式弩机,又按着各士卒的能力喜好配置了硬弓,前者适合全军同时漫射,后者适合军卒瞄准射杀敌军,若是让他带领骑军冲击这千五弩阵,恐怕很难讨得了好去。
再后往后一营士卒除了行囊之外,每人背着一面硕大的方形盾牌,近前来看清楚,似乎盾牌面上还装着锋利的铁刺,这盾牌分量似乎颇为沉重,使得每个士卒几乎都在泥泞里挣扎着前进,队形也不若其他步卒营头那般整齐。于伏仁轨注意到有些步卒为着帮助体弱一些的同袍,居然背负了两面巨盾。
这些人难道是骡子吗?再往后看去,于伏仁轨的目光却凝滞了,最后一营步卒身材明显要比其它营头高大,除行军囊外,每人都斜背着长约一丈的蛇皮革袋,上端翘起,下端刚好紧贴着士卒大腿上部,细长的革袋随着步卒的步子来回晃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