虑到老朱还活着,而且严禁太监干政,这个决定就搁置了。
官职设置好之后,剩下的就是招揽人才了。需要说明的是,朱讨厌的是腐儒,以及东林党那样的人面兽心的伪君子,并不是仇视所有读书人。
在朱看来,读书识字和骑马射箭一样,只是一种技能,好人用它可以安邦定国,坏人用它就会乱法犯禁。
更何况,一个堂堂的县令不识字,连状纸和账本都看不懂,还能当一个称职的县令吗?
朱用人的原则就两个,第一是实心办事,花拳绣腿甚至是偷奸耍滑的人决不能用,第二就是有一技之长,在文盲率很高的明朝初年,能识字已经算是一项很不错的技能了。
所谓的读书人在朱眼里其实就是一类拥有一定技能的人,跟蓝幼澄的理财能力和蓝幼澄的舅老爷张宝的兽医能力是一样的,不比别人高,也不比别人低。
他不会刻意地去打压读书人,只要这些人踏踏实实地给他做事,他也会提拔重用,但也绝不会把他们捧到天上去,否则就会重蹈宋朝和明末的覆辙。
由于国家初立,人才比较匮乏,朱招揽读书人的标准自然不是进士及第,举人和秀才都可以任用,朱认为所谓的举人和秀才只不过是文章不如进士写得好而已,处理起实际事务来不一定比他们差。
招贤榜文一发出去,消息立即不胫而走,不仅整个肃国都知道了,周围的几个省份,甚至更远的地方也都知道了朱要招贤的事情。
许多科场失意的举人秀才甚至是秀才都没考上只是认识字的人都来碰运气,希望能在肃国谋个一官半职,借此光宗耀祖。
肃王朱大破西藩兵,拓土八百里的光荣事迹已经传遍了整个大明朝,许多人都看出肃王不简单,将来会有大发展,所以就不远千里来投奔他,以图占更多的原始股。
朱对他们经过一轮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