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样先不说,一个个的都变成了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偏偏还目空一切的书生,那就亏大发了。这是违反朱办学校的初衷的。
朱的教育理念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最起码是德智体全面发展,这不是假大空的空话,是十分有必要并且能够做到的,比如欧美国家的学生们智商不能说低,体育、品德等等都很不错,别人能做到的事,我们汉人为什么做不到?
正是出于这个理念,他才规定学生只有上午上文化课,下午全都上体育课,而且是室外课,刀枪棍棒、拳脚骑术、五公里越野都要拿出来训练学生,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若是下雨天则更要练,雨中练习才能彰显精神。
反正这个年代没有那么多的高科技理论要学,朱办学校的目标是让肃国的人具备基本的读写能力,会一些基本的运算,再有一些基础的物理化学常识就行了,再多了他也做不到,这么点东西一上午的时间完全够用了,下午不练身体怎么行?毕竟现在还是冷兵器时代,战争的主要方式还是肉搏,没有一副好的身体,冲上去只能给人家送菜。写文章和诗歌是不会将敌人写走的。
朱将国民上学的年龄定在十五岁也是经过慎重考虑的,首先太小了不行,像后世的那种六七岁就上学的根本行不通,因为这个时候那些小屁孩还没有基本的自理能力,住在学校只能给学校增加负担,学校没有那么多的本钱来聘请保姆管他们。而且这个年纪的孩子还不懂事,调皮捣蛋的比较多,不好好学习岂不是白白浪费了国家的资源。更何况,朱还要对他们进行军事训练,以求他们能够文武双全,以资国用。六七岁的小孩子怎么训练,这根本就是瞎搞嘛。
综合上述情况,朱将国民上学的年龄定格在了十五岁,十五岁的人既懂事了,又能生活自理,还能接受高强度的军事训练,实在是最合适不过的年纪。
而且,朱规定肃国的人民十六岁为成年人,就该承担成年人该承担的义务了,比如说赋税、徭役、兵役等等,十五岁上学也不耽误这些事,不会为国家的运转造成不良的影响。
再者,按照保甲制度的规定,凡是肃国满十六岁的成年男子农忙时干活,农闲时要随着甲长、保长一起练兵,十五岁的时候先在学校里进行一次系统的军事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等他们成人之后在训练会省事很多,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孔圣人都是十五岁才有志于学,所以朱认为肃国的普通国民也不用着急,追随圣人的脚步,十五岁的时候再去上学再合适不过了。
朱将督学大臣俞恩远叫道自己的王宫,十分客气的赐了一个座位,对自己这个曾经的老师十分温和的说道:“爱卿这几日筹办学校十分辛苦了,寡人听说爱卿和大禹治水一样,是三过家门而不入,内心是十分的感佩。寡人替我国的学子谢过先生了。”
这话说的分量太重了,俞恩远吓得连忙起身,冲着朱一拱手,恭敬地说道:“多谢王上抬爱。王上热心于办学实乃亘古未有之明君之举,是我肃国百姓偌大的福音,臣能在王上的领导之下为肃国学业的进步略尽绵薄之力,实在是荣幸之至,荣幸之至。”
朱哈哈一笑,不慌不忙地站起身来,向前走了两步,一把握住俞恩远的双手,十分和气热情地说道:“先生不必如此,现在我们的学校办的怎么样了?”
俞恩远又向朱轻轻地作了一揖,脸上洋溢出自信的笑容,十分自豪地说道:“启禀王上,有了王上的大力支持,臣已经在敦煌建立了一所样板学校,打算过几天开学,初步招生三千人。还请王上能去学校训话!”
朱对他的工作效率十分满意,微微地点了点头,笑道:“嗯,你放心。寡人就算是再忙,也会出席我国第一所公立学校的开学仪式。”
俞恩远万分感动,他万万没有想到,堂堂的国王会对一所学校重视到如此地步,这位王上虽然总是做出惊人之举,但是他能普及义务教育,让所有的肃国国民都能读书识字,那也算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了,足以名垂史册,立即惶恐地跪在地上,感激涕零地说道:“老臣替那些学子谢过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