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说以当时多尔衮的实力就算是自立,豪格也奈何不了他,但是多尔衮是个识大体的人,他拒绝了自立。他的理由是,虽然明朝在松锦之战惨败,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到底是立国两百余年的大国,其底蕴还是很丰厚的。松锦之战后不久,吴三桂不就迅速地收拢了残兵败将镇守宁远,稳住了明朝在辽东的阵脚吗?因此,他认为,明朝现在虽然出于劣势,但仍然不能小看,如果我们搞分裂,搞内斗,削弱了自己的力量,等明朝平定了国内的农民起义,再调转枪口来打我们,我们就危险了。
能在大胜之后占尽优势的情况下还可以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得不说多尔衮算是个人物。最后,在他的这个团结大于一切的战略思想的指导之下,双方经过了一番讨价还价,决定还是拥立皇太极的儿子做皇帝,但是由豪格改为了六岁的福临,并且由多尔衮担任摄政王,由此才将清朝又一次团结起来,避免再一次被分家产,从而为他们入关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证明一点,不要看不起古代的西北地区,也不要以为农业文明就一定比畜牧业文明强,大家都是低科技。
明朝初年的时候,朱镇守的西北地区论繁华程度虽然比江南差了好多,但是那并不是因为西北地区是鸟不拉屎的地方的缘故,而是因为战乱以及冯胜弃地的原因,彻底荒凉了,大量的牧场良田被毁坏,变得跟荒漠一样没有价值了。
前文介绍过,河西走廊之地是水草十分丰美地地方,霍去病将它从匈奴人手里夺过来的时候,匈奴人就十分悲痛的说:“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藩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由此可见,其损失有多么惨重。
经过汉代至唐代的历代经营,河西之地成为了仅次于长安、洛阳和苏杭之地的繁华之地,因为它不仅有大面积的绿洲,很适合放牧以及耕种,最重要的是还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作为沟通中西方交流的纽带,各国商旅往来不绝,吃喝拉撒都需要钱,也就带动了当地经济的飞速发展。因此就有了“金张掖,银武威”之称。
可惜的是,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国力大衰败,无力抵抗西部少数民族的侵略,河西走廊之地在唐朝中期逐渐被外族攻占。此后几百年的时间内,都没有回到汉人的手里。
直到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发动岭北之役,命令冯胜率领偏师经略西北牵制那里的蒙古军队,冯胜不负众望,七战七捷收复了河西走廊,河西走廊这才重新回到了中原王朝的怀抱。
可惜的是,岭北之役以惨败告终,徐达率领的中路军被王保保伏击,损失惨重,狼狈逃回塞内,蒙古大军重新压到长城一线,使得冯胜有被关门打狗的危险,再加上他“惧回鹘兵”,于是尽弃河西之地,撤回到兰州以东,并且本着不给敌人留下一颗子弹的原则,将河西之地夷为了平地,这才使得河西之地一片荒凉,害的朱不得不重新建设。
所以说,占据了西北,没有必要整天苦大仇深,只要合理利用这里的资源,充分认识到这里既适合发展农业又适合发展畜牧业的巨大优势,以及处于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这个巨大的区位优势,埋头苦干,努力搞建设,是可以将它建设的丝毫不比江南差的。
所以说,肃官学校和公办义务学校的学生们是很有福气的,不仅可以免费上学,而且伙食是绝对的不错,以肃国发达的畜牧业,绝对可以保证顿顿都有肉。这与中原大地上的一般百姓比起来简直就是天堂,他们可不是顿顿都能吃上肉的主,一个月吃几次就很不错了。
不光是学校,就连肃国的普通百姓也可以每天都吃上肉,因为肉在肃国真的很便宜,尤其是羊肉这种适合在草原上放养的动物的肉,与内地的价格简直差了好几倍。朱的大畜牧场建设好之后,不仅保证本国的需求,还向外出口各种肉类,出口的对象自然是明朝的九边地区。那些军汉们辛辛苦苦种田练兵打仗,谁不愿意吃点好的,肃国的肉类味道正宗,价格也很公道,实在是不二的首选。
朱将卖肉挣来的钱在用来投资其他行业,或者从内地直接进口肃国所需要的盐铁等战略物资,使得手里的资源全都有效运作起来,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为肃国的建设舔砖加瓦。
朱和三个随从与四个军校学员拼了一桌,那四个军校学员也不认识朱,自然不跟他讲究什么礼仪,拿起白面馒头,就着炖羊肉和那几个菜,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