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铁书网 > 回到明朝做塞王 > 第二百四十五章 李景隆

第二百四十五章 李景隆

多数人其实都是炮灰,尤其是你我这种小老百姓,所以要珍惜和平,好好的过小日子。

    这种论资排辈的方法虽然会埋没一些天才,但是会给我们大众带来稳定,这就够了,上来一个不是特别天才的皇帝,最多就是政绩不是特别显著,多纳几个后宫,庸庸碌碌的过一生,史书上没有留下几笔记载。老百姓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该种的地必须要去种,该纳的粮一分也不能少,大家凑合着过日子。

    而要是放任几个天才去争皇帝,那可就麻烦大了,中原大地打成一锅粥都是有可能的,“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场景不是曹操刻意的夸张,君不见靖难之役打了四年,河北一带都没有人了,朱棣上来之后,还不得不从山西移民充实这一带。

    相信对于在靖难之役中被殃及而死的广大河北群众来说,他们宁愿不要后来的七下西洋,不要后来的五征蒙古,不要后来的《永乐大典》,不要后来的万国来朝,不要后来的辉煌盛世。

    他们宁愿在文弱的朱允的统治之下,庸庸碌碌的过一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看着家里的烟囱上冒出的袅袅炊烟,等着老婆喊自己回家吃饭。

    所以说,朱元璋制定的这个“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兄终弟及”的继位制度,是有史以来最完善的制度,虽然不敢保证代代出英才,但可以保证每一次皇权交接的时候都能平稳过度,让大明朝的百姓能够永享盛世。

    天气渐渐地冷了,淑妃的肚子也越来越大,这段时间就要生产了,就在大家万分期待的时候,一条消息将朱在得子之后的喜悦中拉了出来李景隆要来了。他的身份,是钦差。

    这则消息是朱设立的驿站迅速的报给朱的,由于河西之地盛产马匹,朱的驿站也因此十分富裕,驿站的卒子传递消息的时候,基本上都是骑着双马,跑累一匹换一匹,速度十分的快,因此李景隆刚过黄河,朱就受到了确切的消息。

    由于之前朱收买了在肃国的锦衣卫,通过他们打听出李景隆这次来肃国的目的是传他自己回京叙叙家常的,并不是来找麻烦的,因此心里松了一口气,不过松归松,但对于朝廷的使者,他还是不敢怠慢的。

    算好了李景隆来敦煌的时间,朱便带着一干文武大臣在城外早早地等候,他知道这个李景隆虽然在历史上的名声不佳,但自己必须要好好应对,因为就算他是个傻子,他的手里也握着很多资源,有老朱和朱允给他做后台,这样的李景隆就算是个三岁孩子,自己也是惹不起的。

    《韩非子》中有一句名言:“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则临千仞之溪,材非长也,位高也。”实在是至理名言,现实世界是唯物主义世界,谁掌握的资源多谁就能赢,这谁也别吹牛逼,谁也别想蒙谁。

    若不是靖难之役之时,朱允犯了一个十分严重的错误,别说是朱棣,就是将朱元璋放到那个位置上也赢不了。当然,他犯得最大的错误不是用李景隆。

    眼见这李景隆的车架由远及近,缓缓走来,朱的脸上强挤出了一丝笑意。李景隆是和朱见过面的,从车内望了一眼,便认出了朱,当即大吃一惊,他原本以为朱会派一个要员在这里迎接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居然亲自来了,立即催促着车驾加速前进。

    走到距离朱不远处时,李景隆叫停了车驾,立即从马车里钻出来,整了整衣冠,三步并作两步的走到朱跟前,纳头便拜道:“臣李景隆拜见肃王殿下,殿下千岁,千千岁。”

    按照朱元璋的规定,王公大臣见到藩王后都必须磕头行礼,否则严惩不贷,再加上朱算是李景隆的长辈,因此受他一拜,十分坦然,不过他既然大老远跑出来迎接李景隆就是为了做样子,横竖都做了,为什么不干脆做的好看一点,立即伸手将他扶了起来,笑道:“曹国公不必多礼,你我也算是老相识了。”

    李景隆顺着朱的扶力站了起来,冲着朱拱了拱手,十分客气地笑道:“多谢殿下。还记得上次臣与殿下见面的时候,甘肃一带还很荒凉,而臣这次一路走来,这里却是十分富庶,没想到短短三年的时间,殿下就将肃国建成了不亚于江南之地的天堂,真是雄才大略啊。”

    这马屁拍的很舒服啊,谁说李景隆蠢?这不看着挺机灵的吗?>>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末世,我被一条蛇缠上了四合院:开局捅娄子恶龙:我捡来的幼龙总想当女帝财富自由从毕业开始精灵,可我是个培育家啊玖鸢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