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战争失利后,日军战略专家预见到松山作为支撑滇西和缅北防御体系重要支撑点的作用,凸显为首位,遂拟将松山建设为永久性防御要塞。缅甸方面军15军令第56师团派出工兵联队,并从中国滇西缅甸印度等地强征民夫1670余名,昼夜施工。
工事完成后,为完全保密,日军将抓来的民夫以打防疫针为名,全部秘密注射处死,并焚尸掩埋,将这一切掩盖得天衣无缝。
工事以防御为主,对松山腹部阵地加固和扩建。至1944年5月,于远征军反攻前夕完成松山地区的准要塞式堡垒防御阵地体系,在滚龙坡大垭口松山小松山大寨黄家水井黄土坡马鹿塘编成7个据点群,每个均以数个最坚固的母堡为核心,四周有数个子堡拱卫,共有子母堡40多座,堡垒互为侧防。
松山堡垒工事,内部极其复杂,其堡垒为地堡,一般分三层构筑,大致相当于以三层楼埋于山体中。上层用于射击,中层作为掩蔽或弹药粮食仓库,下层挖掘成斜坑道,连通所有堡垒,还有大量屯兵洞,士兵可以快速抵达各个前沿阵地。
堡垒上掩盖大量的原木,排列成行,积四五层,上面铺上30毫米厚的钢板数层,覆盖土层近一米。
堡垒四周安置装满沙石的大汽油桶,排列三重,桶间复加钢板数层,桶外盖上土层,防御工事之坚固,别说150毫米的榴弹炮,就算是被五百磅的航弹直接命中,都别想动它分毫,连内部都感受不到什么巨大的震动。堡垒内三层之间,都铺上了两三层的原木,哪怕上层倒塌了都影响不到。
同时,堡垒外围还遍布蛛网状交通壕,以连接各主要阵地,甚至步兵炮亦可移动。交通壕侧壁还凿有大量洞穴式掩蔽部,并连缀大量散兵坑。部分据点外设有铁线网两三道,纵深4米。
随着堡垒阵地群的建成,整个松山也将近挖空,状如大型蚁巢,地下交通网络四通八达,电灯供水俱全。因伪装良好,无论空中还是陆上,均不易查觉也不易破坏。
show_re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