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〇、才华初绽
向来病例汇报会,都是上面的医生念病例本,下面的人各自做各自的事情,或者一小伙人天南地北地“开小会”,整个礼堂都是嘈杂、混乱的状态。
而今天的病例汇报会,却一改往日的情形,没有人的思维离开顾海平的阐述,大家都紧紧跟着他的思路在一步步前行。
下面是一组病人逐渐好转的图片,顾海平已经把图片都分类、对比出来。
现实一组口腔粘膜对比图:可以看到原来密布溃疡灰白的口腔粘膜,慢慢呈现出粉红色,溃疡一点点愈合的过程。
还有舌像对比图:一只黄腻、舌苔如地图、齿痕明显的胖大舌,慢慢变成舌苔薄白、舌体粉红的正常舌头。
就这一部分看下来,大家的感觉已经觉得是很神奇。
等顾海平把四肢的治疗前后对比图发出来,有很多人发出惊呼:真是太神奇了!
在普通人眼里,在很多西医医生眼中,这么严重的感染已是注定一个结果的,大家都以为是综合感染,而菌株又耐药,所以最灵验的抗生素在这例感染别人身上也不起任何作用了。他们束手无策,也深以为将来某一天,很多感染都是这样的结局,所有的抗生素都失效,人类感染病例也如没有发明抗生素之前,对病毒、细菌感染再一次陷入无药可医的地步,那时候的感染程度要相对于未发明抗生素的原始病例要有过之而无不及。那也是人类大量、长期、无节制运用抗生素带来的灾难。
很多医生都明白这个道理,但是,有什么办法呢?只能期待新药研制比致病微生物耐药和变异的速度要快一些了。
“如果从西医角度来看,这就是一例典型的皮肤、粘膜、软组织的细菌感染,但我们感染科的菌群培育和药物敏感试验却未取得理想的效果,导致我们现有的抗生素都没有太大疗效。就从西医来看,导致这样的后果是长期大量无节制运用抗生素的结果。而从中医角度看,抗生素属于极寒的药物,它必将导致人体的阳气大量耗损,阳气不足则阴血不生。在生理上,阳气是化生之本;在病理上,较之,阳气更易受损;在治疗上,阳易骤生而阴难速长。‘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这是《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中的内容,可以看出阳气于人体是何等重要!”顾海平忍不住引经据典道。
“《黄帝内经?素问》里说:‘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就是指人体有抵御外邪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阳气。在中医里又叫‘卫阳’、‘卫气’。卫就是护卫、保卫的意思。阳气好比人体的卫兵,它们分布在肌肤表层,负责抵制一切外邪,保卫人体的安全。任何人,只要阳气旺盛,就可以百病不侵。古人把阳气比作天空与太阳的关系,如果天空没有太阳,那么大地就是黑暗不明的,万物也不能生长。所以天地的运行,必须要有太阳。而人身的阳气,要调和才能巩固它的防护功能,不然就会招致病邪的侵入。而现代人的生活环境和习惯都大大改变,平时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消耗了不少阳气,如果长期大量运用伤阳的药物,必然是雪上加霜,有时候运用抗生素看上去是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殊不知是以消耗自身的阳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