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洞干什么呢?他说:这个地主欺我太甚,我死了以后要变成蛇来报仇,所以你留个洞让这个蛇好跑出去。那他儿子就遵命照办。那这个做棺材的就问说:诶!你留这个洞干什么呢?这个儿子就如是如是的说。
后来这件事情就传出去,传到这个地主耳朵里面,知道了。这个地主也是有一点良心的,知过能改,他听了以后良心发现:别人好端端的种田,我把它抢过来,害他含恨而死!他就拿了地契,准备了一些礼品来拜访这个农夫说:我过去对不起你,希望你能原谅我,过去的事我们就化解掉吧。就请他喝酒、吃饭。那这个农夫看到对方有惭愧心,把土地归还,心里一高兴就喝酒。一喝酒的时候,喝太多就吐,就从嘴巴里面吐出一条毒蛇来,从此病就好了。
这个故事是发生在明朝,蕅益大师说当时有的一个实际情况。他肚子里的毒蛇是怎么来的呢?他怎么会有毒蛇呢?是一念的瞋心啊!这个心的力量不可思议,「具造百界千如」。当然我们平常起的念头,若不是很强烈,还不至于有这样的情况。这在唯识学上说:强者先牵、强者先牵。就是说,虽然我们现在是一个「人」的果报,在正常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是把人的果报寿命结束以后,才会创造一个新的果报。但是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你在现前起了一个很大的念头,或者是善念、或者是恶念,这个念头的力量太大,虽然你这个「人」的果报还有,但是它可以把你的果报先抢过来,先让这个强大的念头先得果报,强者先牵。他后来忏悔了,改变心意了,所以这个果报又消失掉了。
所以我们就着我们内心的作用,你动一个念头,就是一个十法界的因缘、就是一个十法界的因缘。我们平常不断的动念头,它就不断的累积,一直到临命终的时候再算总帐,「腊月三十算总帐」,把你一生当中所有的善恶念头都加以归类累积,看哪一个念头最强──强者先牵,就是这样。所以我们这个生命是怎么来的呢?就是我们这一念心性,它本性是即空,它本身是没有一个决定的体性。随着我们不断的造作,念念的造作,念念之间就有十法界的差别出现。这个就是讲到我们这一念心的相貌──即空、即假、即中。这里是把我们内心体性的相貌全部讲出来。
再看第四段:
离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而缘虑分别,语言文字,非离此别有自性。
我们这一念心,这个「即空、即假、即中」啊,这个禅宗所谓的本来面目。当然我们现在的心是经常打妄想,我们要从这个妄想的心恢复到本来面目,这个次第,天台宗讲「六即佛」。我们刚开始从「名字位」到「观行位」、「相似位」的时候,去明白我们这一念心的相貌:我这一念心是「即空、即假、即中」,它是觅之了不可得,但它可又是「具造百界千如」;虽然具造百界千如,可又是觅之了不可得,「即空、即假、即中」。我们刚开始明白这个相貌的时候,是假借语言文字的;但是遇到「分证即佛」,这一念心跟我们本来面目一相应以后,那个现量的境界现前的时候,那是「离一切的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心中没有文字相、没有名言的。
我们中国佛教到了唐朝以后,有各式各样宗派。有宗派就会有很多争执,尤其是中观跟天台的思想有很多的争执。中观批评天台如来藏思想:如来藏思想有自性执,安立了真如。但是我们看这一段:「离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天台宗所谓的真如,我们这一念心跟真如相应的时候、恢复本来面目的时候啊,那心中是没有名言的、没有名言的。按照唯识学的思想,这个破遍计执,远离遍计执,开显圆成实。心中没有名言,怎么会有自性执呢?我们凡夫的执着一定要假借名言,你不动名言,你怎么会有执着呢?所以说这个真如法性的境界,那种即空、即假、即中,它是离一切的名言的、离一切的名言。我们刚开始在修观的过程当中,是假借名言,但是真正悟入的时候是「离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的,远离一切的遍计执,是这样子的。
最后一段把前面的四段总结:
要之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不得已强名实相。
简单的说,这个诸法实相、我们现前一念心性,它的体性是离一切相的,它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离一切相」。但是它的作用,它是「即一切法」。你动了一个念头,它就有十法界的依正诸法,循业发现。「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不得已强名实相。」所以说,我们为了要形容这种「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的这种心性,形容这样的一种状态,所以我们应该安立一个假名,这个就是实相,这是假名安立的,或者讲真如、实相、或者一真法界,都可以。这一段是笼总的把我们一念心性的体性跟作用说出来,所以讲「性量无相」,这种相貌的本质是离一切名言的,这种「即空、即假、即中」是离名言的,叫做「无相」。这一段是总标,总标体性跟作用。
第二段就是约体性来发挥,我们这一念即空的体性来发挥。我先念一遍:
实相之体,非寂非照,而复寂而恒照,照而恒寂。照而寂,强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强名清净法身。又照寂强名法身,寂照强名报身。又性德寂照名法身,修德寂照名报身。又修德照寂名受用身,修德寂照名应化身。寂照不二,身土不二,性修不二,真应不二,无非实相。
「实相」的自「体」,先看它的体性。它是「非寂、非照」,它不是决定的寂灭,也不是决定的觉照;但是它可以又是「寂而恒照,照而恒寂」,它不是单一的寂,也不是单一的照,而是寂中有照,照中有寂。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我们这一念「即空、即假、即中」这个空性的清净本性,它的相貌,天台宗讲出两个相貌。第一个「寂」,它是一个寂灭的状态,这个寂灭就是我空、法空的境界叫做「寂」;那第二个它有「照」的功能,它有灵灵觉觉的明了功能叫做「照」,就这两个。就是我们这一念心性的自体是「寂而恒照,照而恒寂」,这一段是把我们的体性标出来。
第二段,讲依体起用。在这个寂而恒照、照而恒寂当中,有各式各样的因缘,就有各式各样的差别相貌出现。如果讲「照而寂」(佛法的这个名相,都是偏重在下面那一句话),就是照而寂,如果我们强调这个「寂」的功能,就显现「常寂光净土」,这个「土」有不动义、有不变义。「寂而照」,如果强调这个「照」的功能,那就是「清净法身」了。这个「身」是约正报,「身」比较有随缘的意思。这个是讲到有所偏重,它就有各式各样的差别。
「又照寂强名法身,寂照强名报身。」这个「寂」的功能强,就偏向于「法身」,法身也是有不变义,三世诸佛的法身是相同的。就是各式各样的报身,阿弥陀佛的报身,释迦牟尼佛的功德报身,就各式各样的差别,这个「照」就有随缘义。「性德照寂名法身,修德寂照名报身。」约「性、修」来说,性德就是偏重在法身,修德偏重在报身,这个容易明白。因为这个法身是本具的,你不管修不修都是有的;这个报身你不修还是没有的,要有六波罗蜜的修德,这个报身才能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