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铁书网 > 阿弥陀经要解 > 《佛说》第4集

《佛说》第4集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六页。第六页是讲到我们现前一念心性的作用,就是我们动一个念头,就会有很多很多差别的果报在心中显现。在净土当中,我们在内心的修行这一方面,我们要做两件事情:

    第一个就是要破恶,对治三界的烦恼,使令我们三界的业力降低;第二个能够栽培往生的业力,就是信、愿、持名三种资粮,生善。这两种,一方面破恶,一方面生善。

    这个破恶,我们要特别注意我们这个念头,一天当中这种数数现行的念头,这是很重要的势力。说这个念头,你每天都起这个念头,你一天当中一定会起这个念头,或者是贪、或者是痴、或者是慢、或者是疑,因为每个人过去所栽培所熏习而不同;但是你每天要有一种审察的功夫,就是回光反照。就是说,诶,我们每天都有这个念头出现,你就要注意这个念头了。就是这个念头在你心中,已经是一个强大的势力了,临命终时会要你的命的就是这个念头。因为这种数数现行的念头,它都是强大的势力,那是一个熟境界。所以说,我们除了平常每天数数熏习清净念头以外,你还要注意去破坏这个恶念的势力。

    否则你一方面增长恶势力,一方面增长善势力,你善的势力肯定抵不过你的恶势力;因为恶势力是一个熟境界,我们善的信、愿、持名是一个生疏的境界,今生才栽培的,那肯定抵挡不过它。那临命终的时候,「故我一念心,全体即法界」,临命终起恶念,那就随业流转,全体就是三恶道的法界。

    所以说,我们平常要经常反省自己:我今天动了什么念头?每天观察。如果观察自己每天都经常起这个恶念,那你就要注意了,你就要很认真的面对它。不只是强迫自己不去犯,你要去观察这个恶念的过患:我为什么会在这个地方流转?为什么每一次受生都累积这么多的老病死的苦恼?就是有这个念头。这个念头虽然让我随顺自己的习气,暂时得到安乐,譬如刀上的蜂蜜,「不足一餐之美,而有割舌之患」,暂时的安乐,但是使令我长劫的受苦。

    当你去思惟它的过患,你痛苦的根源就是由于这个念头而来。你呵责它,然后对治它,多贪众生不净观、多瞋众生慈悲观、多痴众生因缘观,佛法很多的法宝,直到这个念头不再活动为止,所以这个是很重要的。所以这个地方的「明体」,表面上是讲本经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的体,事实上这个体是十法界的自体,十法界所依止的自体,就是现前一念心性。

    好,我们看第三、明宗。那这个「宗」分成两段:第一、统论宗义,第二、正明经宗。我们看蕅祖的解释:

    第三明宗。宗是修行要径,会体枢机,而万行之纲领也。提纲则众目张,挈领则襟袖至。故体后应须辨宗。

    「第三、明宗」,这个「宗是」一个「修行」的重要途「径」,就是修行主要的途径,「宗」就是修行的主要方法。「会体」之「枢机」,契「会」我们这种清净「体」性的「枢机」,这个「枢机」就是一个重要的关键。「而万行之纲领」,一切修行法门的大纲。这个「纲」是一个大的绳子叫纲,「领」就是衣领,这个万行的一个纲领。「提网则众目张,契领则襟袖至。」打渔用的网子,我们把大绳子一提,这个「众目」(这个目就是小绳子)就能够顺利开张了。「契领」,我们拿一件衣服,把这个领子一拿起来,它的「襟袖」就能够自然显现,所以「体后应须辨宗」。这个「宗」主要就是一个修行的方法。

    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前面的体性是现前一念心性,是成就极乐世界功德庄严的一个亲因缘;但是这个心性怎么能够显现极乐世界依正二报呢?必须有增上缘,有加行。前面是讲理论所依止的理性;这个地方就讲修行的方法,是假借什么样的因缘才能够显现极乐世界?是这个意思。

    正明经宗

    「正明经宗」分两段:「略标三资」跟「广释三资」。先简略的说明三资粮的名称跟相互的关系。

    略标三资

    此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经中先陈依正以生信,次劝发愿以导行,次示持名以径登不退。

    本经当中说:我们要成就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有三种的法门:一个是「信」,一个是「愿」,第三个是「持名」,是本经主要的修行方法。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非信不足以启愿」,如果我们对极乐世界的功德没有信心,我们不相信极乐世界的存在、不相信我们能够往生,那当然不可能发愿、不可能有坚定的愿力。没有坚定的「愿」力,我们就不可能去执持名号、不可能去力「行」。没有力行,那就不能「满足」我们所发的「愿」,也不能「证」我们「所信」,当然就不能往生。不能往生就不能满愿、就不能够证明我们所相信的事实。这个信、愿、持名它是有相互的关系,由信而引生愿,由愿引生行,由行又增长我们的信愿,这是一种相互的增上关系。

    在本「经」的结构,释迦牟尼佛介绍本经是「先陈依正」,先讲极乐世界依正二报,先讲果地的功德,能使令我们「生」起「信」心;讲完以后,再「劝」我们「发愿」──「众生闻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佛陀讲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干什么呢?就是要我们放弃娑婆世界,发愿到极乐世界,要我们「发愿以导行」。

    第三个,怎么去呢?我已经发愿到极乐世界,应该修习什么资粮呢?不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资粮,而是要修习「持名」的资粮,你要不断的去忆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这是往生的正因,「次示持名,以径登不退」。本经当中蕅益大师的科判,就是以信、愿、持名这三大科,来总持本经的「正宗分」。

    这是一个「略标」;再看「广释」,「广」泛的解「释三资」粮。先一个「总标」,先「标」出三资粮的名称:

    信则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愿则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行则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这个「信」,蕅祖讲得很广泛、很详细,有「自他、因果、事理」三对的差别,这个我们待会再说明。

    这个「愿」呢,蕅益大师这个愿有两门:一个是「厌离娑婆」。你要能够修观,这个跟修观有关,修观来对治对娑婆世界的爱取,使令你内心深处,能够真实的厌离娑婆世界。看这个娑婆世界──这种别人的风光、荣华富贵的境界,你内心当中不当一回事;你内心当中有这种无常、无我的智慧,能够观察娑婆世界这种不净、苦、无常、无我,真实的厌离娑婆。另一方面「欣求极乐」,你要栽培对极乐世界欣求的心。这个是「愿」这一部分。

    「行则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在修行上,本经的修行不讲六波罗蜜,是讲「执持名号」达到「一心不乱」,这个是本经的行门。这是一个总标,先把信、愿、行三资粮的内涵标出来,这以下就详细的解释。别释

    释六信

    先看「信」,有六个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这个「信」的内涵,在唯识学的定义说:

    这个「信」是「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凈为性。」

    这个信当中所强调的,是要对三宝的境界。就是对三宝的「实」,它存在的真实性,这真实有佛陀吗?真实有法吗?真的有涅槃吗?真实有僧吗?对三宝的存在性,能够「深忍」,能够忍可随顺,你内心当中同意这件事情,叫做「实」,对它的存在性>>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大明第一国舅海上求生:女配她好运爆棚了逍遥四公子倒反天罡,我家王后要造反!汉官博弈:从文科状元到权力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