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铁书网 > 阿弥陀经要解 > 《佛说》第5集

《佛说》第5集

的时候,创造很多的烦恼、罪业;但是我们这一念,当我们觉悟了以后,它能够创造很多的功德。这个是我们应该深信的──心力不可思议。这是信自跟信理的融合。

    第三个是「名号功德力」,信因。我们应该要深信阿弥陀佛的功德,名以召德,阿弥陀佛的功德是摄持在这个名号当中,所以阿弥陀佛的功德不可思议,所以名号功德也不可思议。这一个名号功德,蕅益大师在后面的经文会解释,有很多很多地方会强调出来。

    他解释的大方向是说:佛陀的功德有两个内涵:一个是本门,一个是迹门。佛陀的功德,从自受用的角度来说,是佛陀的清净法身跟无量庄严的报身。佛陀那一念清净心安住在法报二身,尽未来际的能够受用常、乐、我、净的功德,这个是佛陀的自受用。但是佛陀的大悲心,他能够从本垂迹,他能够从根本功德当中,开出无量的方便,他能够显出无量种种的相状,应化身;或者是他能够浓缩成一个名号。

    因为这个法、报二身不是我们凡夫所能见闻觉知的,我们凡夫是不能接触这个法身、报身,不能接触,所以我们不能受用。佛陀把这种功德从本垂迹以后,变现成我们凡夫能够接触的法界。比如说阿弥陀佛他创造一个名号──阿弥陀佛。诶,这个声音我们能够接触,它是存在我们凡夫十八界的一种声尘。那佛陀就把他的功德放在这个声音里面,当我们这一念心跟声音一接触的时候,我们就跟弥陀的功德接触了,所以这个叫做从本垂迹。蕅益大师在后面的解释,他是以这样的方向来解释,所以名号功德就是弥陀的功德。

    这当中,自性功德力是约能念的心;这名号功德力是约所念,所念的名号。不过我们初学者,刚开始在念佛的时候,可以偏重在所念的佛号,我们可以相信所念的名号、这句弥陀的名号,它就是本尊的化身,是阿弥陀佛所有功德的化身。所以对这个名号,一心归命、通身靠倒。

    然后慢慢慢慢的再体会:原来我们能念的心,这个心力不可思议,它能够创造十法界。没有我们这一念心去接触佛号,你放录音带,你说佛号功德不可思议,你一个录音机在那边念佛,录音机不能往生。虽然有佛号,但是录音机没有明了性,没有那个能念的心,不能跟弥陀感应道交。所以我们也不能否定心力不可思议,要有能念的心才可以的。当我们这一念能念的信愿,去接触名号的时候,这个时候就像是水出现了,这个时候「千江有水千江月」,月亮就能够现前,这个时候就跟弥陀感应道交了。

    所以蕅益大师在经文的时候,他告诉我们:我们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在念佛的时候,可以忆念三力不可思议,就是:在法界当中,存在弥陀的本愿功德力,随时等待我们去跟他感应道交;然后,我们能感的是我们这一念清净的信愿力、信愿的信心,然后去接触所缘的名号。当我们这一念的信愿心,跟佛号接触的时候呢,这个时候就能够跟弥陀感应道交,三力不可思议。就能够使令我们现生业障消除、福慧增长,就能够使令我们临终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这个是我们对于净土信心的建立,有三种方向:佛力、法力、心力,三力不可思议。这一段是讲信,大家有没有问题?好,我们看下一段,看第十页。前面是讲「信」的资粮,这以下是讲「愿」的资粮。

    愿的资粮蕅益大师讲「二门」,前面的信是六信。这个愿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厌离娑婆」,这是一门;其次是「欣求极乐」,这也是一个门。由这两个门,就能够引导我们通向净土的功德,叫做「门」。这当中分成两段,第一个「正明二门」:

    如此信已,则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秽,而自心秽,理应厌离。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而自心净,理应欣求。

    这个「愿」,有事相的愿跟理性的愿,这个地方是偏重在「理」。有关事相的愿,我们看「附表」第二,先把它作一个说明:

    附表二─欣厌二门

    一、总说以愿导行方名正行

    这当中我们分两段解释:第一段「总说以愿导行方名正行」。净土的行门,在本经上来说,是「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在本经里面,释迦牟尼佛要我们不断的忆念弥陀的名号为「正行」。但这当中有一个条件,就是你在忆念名号的时候,必须是「以愿导行」,你心中的心情有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愿力,这样子的忆念名号,才算是往生净土的正因,才算是正行。

    假设我们在念阿弥陀佛的当下,我们不想厌离娑婆,还是贪恋娑婆,这样子,这个念佛的行门不能叫正行,只是一种人天福报,这样的行门是不能通往净土的,不可以的。所以这一点值得我们注意的,必须要「以愿导行」,这样的一种行门才叫「正行」。

    关于这一段,我们引用憨山大师的一段开示,就容易明白这个道理。请看第二页,大家请合掌,我先念一遍:

    念佛求生净土,是要了生死大事,若不知生死根株,毕竟向何处了?古人云:「业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断不生净土。」是知爱乃生死根株,自有生死以来,生生世世,舍身受身,皆是爱欲流转。而今念佛,念念要断这爱根。即日用现前,在家念佛,眼见儿女子孙,家缘财产,无一不爱,则无一事一念不是生死活计。正念佛时,心中爱根未曾一念放得下,如此佛只听念,爱只听长。且如儿女之情现前时,回光看这声佛,果能敌得这爱么?果能断得这爱么?若断不得这爱,毕竟如何了得生死?以爱缘多生习熟,念佛纔发心甚生疏,又不切实,因此不得力。若目前爱境主张不得,则临命终时,只见生死爱根现前,毕竟主张不得。故劝念佛人,第一要为生死心切,要断生死心切,要在生死根上念念斩断,则念念是了生死时也。

    ──憨山大师──

    这一段,我们先休息十分钟,再来解释。>>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三国:我,神谋鬼算李伯川名门闺煞神医天师之师姐太宠我了七零:偏心真千金,我下乡你慌什么伟大航路但超强攻略魅力点满,继承游戏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