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铁书网 > 阿弥陀经要解 > 《佛说》第9集

《佛说》第9集

    《佛说阿弥陀经》,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补充讲表〉第十一页,「用功时机」。

    我们这一科是讲到「持名妙行」。前面讲到有关念佛的方法,基本上我们分成两大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所谓的「善取所缘境的相貌」。在净土当中,这个所缘境的相貌有三种:第一个是佛的身相,佛的身相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这个也是我们一个所缘的相貌;其次是佛的功德,佛陀有很多很多的功德,阿弥陀佛有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乃至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有无量无边的功德,这也是我们所缘的相貌;第三个是佛的名号,阿弥陀佛的名号,这个声音,这个名号也是我们所缘的相貌。我们一念清净的信心,跟往生的愿力,去忆念这三种相貌,念念之间都能够跟弥陀感应道交,都能够成就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

    在本经当中释迦牟尼佛特别强调──「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本经当中,佛陀特别告诉我们:以佛的名号为所缘的相貌。这当中蕅益大师提出两个主要理由:因为我们忆念佛的名号,它特别的简易,而且它特别的稳当,这两个理由。因为佛的身相,他的三十二相,虽然每一相的功德都互含互摄,我们去缘的白毫相光,也能够总持阿弥陀佛的功德;但是因为这种身相特别的微细而复杂,对我们末法这个心粗的众生而言,就很难相应了,所以它没有简易的特性。

    所谓「境细心粗,识扬神飞,观难成就。」我们这一念浮动的心,要去忆念佛的三十二相,在实际的操作当中,的确有很大的困难。所以说这个身相的法门,虽有总持的稳当性,但是没有简易性。佛的功德,在忆念的时候,随文入观不难,只要把文字的义理弄明白;但是我们凡夫的心有所执着,我们忆念这个功德,就会忘失另外一个功德:所以这个功德不能有总持、稳当的特性,虽然简易而不稳当。

    唯独是佛的名号这种声音,它一方面特别的简易,我们这「一句弥陀念诵听」,我们这个声音经过三个次第,「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我们这一念心就把佛号的相貌执取到了。而且「名以召德」,这个名号是总持阿弥陀佛所有的功德,所以它也就特别的稳当。基于简易跟稳当的理由,所以善导大师(我们净土宗的传承),从二祖善导大师以去,都是以执持名号为净土的一个主要修行方法,以念佛为正行,以观想、观像为助行。所以我们在念佛的整个内涵当中,第一个要建立对名号不共的信心,这个所缘境是最简易、最稳当的,建立对名号的信心。

    第二点,就是我们取到所缘境以后,要做什么事呢?就是「心于所缘专一安住,心于所缘相续安住。」就是我们必须要一次一次的对于我们所归依的名号,有一种专注力、相续力。印光大师提出一个方法,所谓的「一句弥陀念诵听,十句成片三三四。」这句佛号从我们这一念信愿的心生起,念从心起;嘴巴的震动,声从口出,创造一个声相;最后音从耳入:念、诵、听。经过这三个次第以后呢,这句佛号我们就能够达到专注的力量,就把六根给都摄住了,「都摄六根」。其次「十句成片三三四」,靠着三三四的运转,产生了韵调,能够使令我们这一念心,相续的在佛号当中运转,有这个相续力。

    这个就是我们前面谈到念佛的一个方法:第一个建立信心,第二个建立念力,主要是这两个内涵。这以下,我们来看「用功时机」。这个佛号的操作,是在一个什么情况之下操作?

    我们在两个情况之下念佛:一个是「静中修」,一个是「历缘对境修」。这个「静中修」,就是说我们在佛堂当中,把这一天世间的尘劳、人事暂时的放下,或者是拜佛、或者经行、或者打坐,这当中用「十念记数」法,就是「十句成片三三四」,这当中很清楚分明的把佛号一次一次的显现出来。这当中我们前面也讲过,这个「十念记数」的一个原则,就是你要念得清楚分明,宁可少念,不可草率。不要赶时间、不要求多,要紧的是能够真正的使令你当下的佛号,能够清楚分明的显现,这个就是一个关键,十念记数。

    其次就是「晨朝十念」,这个「晨朝十念」的这个「十念」,跟前面的「十念」记数是不同的内涵。前面的这个念,是一句佛号是一念,总共有十句佛号构成十念,分成三三四,三段;这个「晨朝十念」的这个「念」,是尽一口气为念,就是你吸一口气,趁你吐气的时候开始念佛,念到气没有为止,这叫做一念,一口气为一念,那你念十口气。这个是这样,这晨朝十念是一种借气摄心,靠着我们这一念气在散发的过程当中,因为我们这个时候没有吸气,只是在吐气,没有吸气跟吐气的障碍,没有干扰,所以说这个时候心是最专注的,因为我们专心的吐气,借着这个吐气来摄心,那这个力量也特别强。

    但是它这种方法,印光大师提出一个警告说:这个方法不能多念,就是只能够早上念一次,最多晚上念一次,不能当作一天常用的法门,否则久则伤气。这值得我们注意。其次这个「晨朝十念」,我个人的体验,最好是念六字的,就是你这个念的不多,你念六字的时候,它有归依的力量在里面,这感觉不一样的。这个就是我们平常定课的两个主要方法。

    关于这个修行的次第,民国的夏莲居老居士,他对我们念佛的人,安排了三个次第:「未能一心,先求成片;未求成片,先求专注。」所以他就提出了三个次第,「专注、成片、一心」。

    我们刚开始操作佛号的时候,我们先求「专注」,这个「专注」是指专注在你当下的这句佛号。不管我们前面一句佛号念得多么的差,你不要再去回忆它,回忆它的话就是打妄想;也不要期待你下一句佛号能够念得如何好。那我干什么呢?你注意你当下的这句佛号就好。就是你每一句佛号的当下,都使令它能够「念从心起」,心里面能够念得清清楚楚,嘴巴能够把这声音念得清清楚楚,耳朵听得清清楚楚。就是你操作每一句佛号的时候,你都去注意你当下的这句佛号,这个叫做「专注」。

    「专注」以后,慢慢慢慢把这个专注的点状的点,再把它延伸成一个「片」。我们也说过这个五点记数,以五十声为一片。或者我们早上一坐下来念十片,下午再念十片,一天一千声清楚分明,有一个片,有一种相续的力。慢慢慢慢的突然有一天,我们在某一支香当中,一念的相应,「迥脱根尘,灵光独耀。」无量无边的妄想都停下来,佛号的力量真实成就,这个佛号的光明念念的现前,这个时候「一心」不乱,任运的现前。这个就是夏老居士他提出的一个念佛的道次第,「专注而成片,成片而一心」,这个方法是非常明确的。这个是我们修行的情况,叫做「静中修」。

    其次,「历缘对境修」。我们来到这个人世间,是一个业力的凡夫,我们有无量无边的业力。换句话说,我们这一生当中,要面对很多很多的因缘,有的是不好的因缘,有的是好的因缘,不管我们愿不愿意面对,我们都要去面对。当然这个时候也是一个修行的时机,否则「历缘对境」的时候不修,那你一天当中念佛的时间会很少,二十四小时的时间很少。那你在「历缘对境」的时候,妄想的力>>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NBA之大致我兄弟模特女友刚分手,我享受肆意人生苍血珠都重生了谁还混社会四合院:开局就王炸!一个别想跑英格兰热刺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