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未来际,受胜妙乐。」这个是讲到究竟的功德。永明大师他提出了十点,就是忆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有这十种的功德。
好,我们回到《讲义》第十一页,这一段是说明「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故释迦慈尊,无问自说,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谓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这是讲到念佛的第一个殊胜,最后蕅益大师作一个总结:
故云: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也。
第一段是譬喻,第二段是合法,先看譬喻。古时候有一个宝物叫「清」水「珠」,这个「珠」有什么好处呢?就是如果有污浊的水,你把这个「珠」投到污浊水,入水一尺,水清一尺;你这个珠再往下沉,入水一丈,水清一丈,这一丈的水全部都干净了,它这个宝珠有这么大的力量。这是譬喻什么呢?我们看合法。「清珠」比喻我们心中的佛号,这万德洪名。这个佛号在我们心中操作的时候,「佛号投于乱心」,我们这一念杂乱的心,把佛号现出的时候,「乱心不得不佛」,能够把我们这个杂乱的心给清净了,念念跟阿弥陀佛的功德感应道交。
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我们在消业障、增福慧,这个修行的两大方向,一个是忏悔业障,第二个是积集资粮。这当中有两个方法:
第一个是自力的法门。就是说这个污浊的水,要让它清净有两个方法:第一个你什么东西都不要加,就放着不要动它,诶,慢慢慢慢这个污浊的水,它会慢慢沉淀,它也能够澄清,这是自力的法门,完全不靠谁的帮助,完全靠内心的戒定慧,这是一个方法。
其次,你就是仰仗清水珠,说让它慢慢澄清太慢了。这怎么办呢?你丢一个清水珠下去,你一丢下去,清水珠入水一尺,水清以尺;入水一丈,水清一丈,一下子就把这水清净了,这就是他力法门。
换句话说,我们修行,这个净罪集资,你完全靠自力的法门,用这个戒定慧,当然主要是靠我空、法空的智慧,来消灭我们心中的污垢,这是一个自力法门。其次,你仰仗佛力,对名号信心归依,然后栽培这种念力,这个「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这也是一个方法。这是讲到持名的妙行,最后我们作一个总结:
结归因果
这个「结归因果」是本经宗旨的一个总结,这个「因果」当然不是普通的人天果报,也不是二乘的因果,这是一佛乘的因果,这殊胜的因果。我们看《讲义》:
信愿持名,以为一乘真因。四种净土,以为一乘妙果。举因则果必随之,故以信愿持名为经正宗。其四种净土之相,详在《妙宗钞》,及《梵网玄义》,兹不具述。俟后释依正文中,当略示耳。
这净土的三资粮「信、愿、持名」,这是「一」佛「乘」的「因」,「四种净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是「一」佛「乘」的「果」。一般要成就一佛乘的果,法身的功德跟净土的功德,那要修六波罗蜜的,六波罗蜜多要圆满的。但是这个他力法门它是特别的,就是信、愿、专持名号,念念之间成就四种净土,这是一个特别法门。为什么在本经的因果当中只讲到因,没有讲到果呢?蕅益大师提出一个理由说:「举因则果必随之」,因为你有因自然就有这个果,所以「以信、愿、持名为经正宗」。
这「四种净土之相」呢,「在《妙宗钞》」。这个《妙宗钞》是这样子的,智者大师写《观经妙宗疏》来解释《观经》,四明尊者又写《妙宗钞》来解释《妙宗疏》,因为太深了。那「《梵网玄义》」是蕅益大师的著作,解释《梵网经》的玄义、五重玄义。这当中都有把四种净土的相貌详细的说明,那这个地方就不再说明了,等到后面解释依正二报功德的时候,再简「略」的提「示耳」。这一大科,就讲到本经的宗旨,「明宗」,「五重玄义」的第三科。
我们临命终往生净土,基本上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随业往生。这个随业往生,这个业当然不是有漏的业力,就是成就净业,你在临命终之前已经成就了净业。就像这棵树,你平常都已经往西方去开展,往这个方向去生长,你什么时候把它砍掉,它一定是往西方倒下去。说这个人已经净业成就了,不管他在什么情况下死掉,有没有人助念,他一定会依止他净业的力量,他那个信、愿、持名的功德,一定会引导他到极乐世界去,这净业成就了。
就像《净土圣贤录》里面讲一件事说:清朝有一个老妇人,这老妇人的先生很早就往生了,她孤家寡人一个,把这整个家庭负责起来,做了一个很大的事业,一个大家庭。年纪大了以后,她慢慢也就学佛了,经常到寺庙去听闻佛法。听闻以后,她对这个修行很有信心,她问法师说:我想要今生了生脱死,有什么方法呢?这个法师说:妳好好的念佛。怎么念佛呢?他说:你要万缘放下,一心念佛,要紧的是万缘放下。
这个老妇人听到以后就回去了,她把儿子、媳妇都叫出来说:老和尚叫我从现在开始要万缘放下,现在我们这些事业我不再操心了,交给你们去做,我偶尔会给你们督导督导就好。这件事情过了一年,念了一年,念了一年都没有相应,没有相应她很苦恼:这万缘放下我也放下了!就去问老和尚:为什么念了一年还是没有成效呢?老和尚说:你是怎么呢?那个老妇人说:我是如此如此。他说:你啊,这个万缘放下不是指着你的色身万缘放下,是内心万缘放下,你有事没事去东看看西看看,这个也是一种罣碍。
那老妇人这次觉悟了,原来这个万缘放下是内心的万缘放下。所以她第二年的时候,真实的、完全的把这个三界的名闻利养、这个世间的境界完全放下,对名号通身靠倒,一心归命。果然念了第二年,就在家里面安然的往生了。
所以这个净业成就的相貌,我们看看《净土圣贤录》,他那个心情都是「我今暂作娑婆客,不久莲池会上人。」这个娑婆世界那个无常观、无我观有深刻的体验,暂时的一种因缘,这个叫做随业往生。
其次是随念往生,这个随念往生就是说:我们很难把这个娑婆世界完全放下,我们也念佛,但是心中还是有很多的罣碍,这怎么办呢?心中有净业,但是也有三界的有漏业力,这个时候你临终的助念就变成很重要了。就是你要想尽办法,虽然你的净业没有成就,若按照真正的业力,你还不能往生;但是你临命终的时候,依善知识的开导,把你平常所栽培的佛号现起来,这个时候保持临终正念,由这个强大的念力因缘,引导你往生,随念往生,强大的念力。这也是个办法。当然这个就不决定,随念往生就不决定你一定能够往生,因为你临终的时候是不是能够生起正念,得到别人的助念、开导,这都是一个变数。
我们临命终的往生有两种情况:第一个是最有把握的净业成就,随业往生,随顺净业往生;第二个是随顺净念往生,有这两种情况。
好,我们休息十分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