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这三辈往生是果地的功德。天台宗的修行当中,有「十法成乘」,其中一个讲到「知位次」,就是你修行要知道你所相应的位次,你要知道你的阶位在哪里,才不为生起增上慢。净土的位次主要的依据有两个,一个是《无量寿经》的三辈,一个是《观经》的九品。先看《无量寿经》的「三辈往生」,看第一个上辈往生他的因缘。他的因地有四个:
一、舍家欲作沙门,二、发菩提心
三、专念彼佛,四、修诸功德
这个是李炳南老居士他根据《无量寿经》写出《无量寿经讲述提要》,他作了这一个讲表,我们把它引用出来说明。这个上辈往生因地的栽培,有四个内涵:
第一个「舍家欲作沙门」。你要成就上辈的功德,基本上你有无常、苦、无我的一种智慧,来观察世间的五欲,你能够知道世间的五欲是无常的、是苦的、是不能作主的。这个时候你放弃了世间的五欲,出家修行,看这个意思,上辈往生是针对出家人来说的。
第二个「发菩提心」、第三个「专念彼佛」,这两个是一个正行。这个《无量寿经》的宗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是一个正行,先讲「发菩提心」。这个「发菩提心」,根据《菩萨地持经》上说,有四种因缘。
我们解释一下。说我们要生起菩提心第一个因缘是见佛神通。我们在读诵大乘经典的时候,看到佛陀有无量无边神通自在的境界,佛陀在《无量寿经》上说:他能够把一个国土截断,把它拋到另外一个国土去,截断一个国土,而拋到另外一个国土去。佛陀有无量无边的神通三昧、有种种的福报受用。你看到:唉呀!佛陀的功德不可思议啊!佛陀为什么有这些功德呢?因为他有无上菩提的原因。所以我们追求无上菩提,这第一个因缘,见佛神通。
第二个是闻法欢喜。你在这个大乘经典当中,听到佛陀开示大乘实相的道理,非常的深妙不可思议,生起了欢喜心。你想:唉呀!无上菩提的力量太大了。佛陀得到无上菩提以后,能够宣说这么殊胜的真理。哦!我一定要成就无上菩提,这是第二个闻法欢喜。
第三个悲众生苦。你观察无量无边的如母有情,在三界当中流转,而每一个生命当中,他都不断的去承受老病死的苦。而这些有情都是我们过去的母亲,所以说去救拔他们离开这个生死,到达安乐的涅槃,是我的责任,悲众生苦。这个时候,我没有其他的选择,为利有情愿成佛,我只有成就无上菩提,才有这种能力、才有这种方便力来救拔他们,这是悲众生苦而发菩提心。
第四个哀圣教衰。我们一个修行人,读了佛法以后,知道这个佛法是世间的光明。但是这个佛法的光明在世间流传的时候,因为众生有各式各样的邪知邪见,而破坏佛法、破坏这个光明。这个时候,我们不忍圣教衰,发菩提心:唯有成就无上菩提,才能够有种种的方便力,使令这个圣教的光明,普遍的流传。
我们希求无上菩提有四种因缘:前面两个,见佛神通、闻法欢喜,偏重在上求,是看到佛的功德;三、四,悲众生苦、哀圣教衰,偏重在下化,偏重在这个苦恼的境界而发菩提心。
藏传佛教菩提心的修法,偏重在悲众生苦,偏重在这一点。极乐世界,我们看本经,它对众生的苦谈得少,对极乐世界的功德谈得多,我们读本经就知道了。所以本经偏重在「看到佛菩萨的功德,而发菩提心」,偏重在这一点。当然都可以发起菩提心,因缘不同,但是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
为什么会发菩提心呢?元晓大师讲了一个理由,他说:这个修行,因果要相随顺。他说:「菩提心量,广大无边,长远无尽,故能感得广大无际依报国土,长远无量正报寿命。」我们解释一下。我们极乐世界的果报,它是一个「广大无边」的依报国土,它的国土是「广大无边」的。所以蕅益大师说:生到极乐世界,等于生到十方世界去了,它的国土是「广大无边」的。它的寿命是无量寿,「长远无尽」的正报寿命。
你能够成就这样的果报,假设你因地的时候不是发菩提心,是发出离心:「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这样的一种发心,在时候空上是有限量的。因为你只是缘你自身的苦发菩提心,等到你自身解脱以后,你整个生命就停止活动了,因为你的发心就是这样子的,到了无余涅槃,灰身泯智了,怎么可能会有所谓的「广大无边的依报国土、长远无尽的正报寿命」呢?这跟你的因地不相符合。
所以说,你一定是在因地的时候,就能够发起了「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这种时空无尽的菩提心,他的心量广大无边,从空间上广大无边,从时间上来说是长远无尽。所以元晓大师说:除菩提心,无以致此。除了菩提心以外,不可能有这样的功德。
天亲菩萨在《往生论》也讲出这样一个观念说:这个极乐世界「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这个大乘善根界,所以说发菩提心是一个必要的条件,因为你因果要相随顺。
我们凡夫以有所得的心、名闻利养的心,来修人天的善法,既然是有所得的心,你所得的果报那有一定的限量,或者是一劫、二劫、三劫、十劫的一种福报受用。二乘人他发的是一种出离的心,就使令他的果报趋向于偏空的涅槃。我们今天的果报,它不是人天有限的果报,也不是二乘偏空的涅槃,它是一种能够真实受用的无量无边的国土,以及无量寿的寿命,这种依正庄严。
所以从这个果报来看因地,你一定是要有这样时空无尽的愿力,才能够招感这个时空无边的依正二报的功德。所以元晓大师提出这个观念说:除菩提心,无以致此。说你除了发菩提心以外,别无选择。所以这个三辈往生,都是要发菩提心的。
第三个「专念彼佛」。这个「专念彼佛」怎么说呢?黄念祖老居士的注解说:这当中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你发觉你的时间实在太有限了,所以你要「废舍余行,专立念佛。」把其它的法门完全的停下来,「废舍余行」。干什么呢?「专立念佛」。就是善导大师说的「三业专修」,身专门礼拜阿弥陀佛、口专门称念阿弥陀佛、意专门观想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身口意三密相应,都跟你的本尊相应。这是一种情况,这个叫做「专念彼佛」,一向专念,这是第一种情况。
第二种情况,你以「持名为正行,余行为助行」。你以信、愿、持名为你的根本法宝,但是你有时候也持持大悲咒、也拜拜《八十八佛》、也读诵《法华经》,以这个为助行,来帮助你这句佛号的力量,来庄严你这句佛号。因为你有一个正助的差别,这样子,黄老居士说:这也叫做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种观念跟蕅益大师是一样的,蕅祖也是这种思想。
蕅益大师说:这个念佛法门,「以一门圆摄百千法门,非举一废百也。」老人家是认为一句佛号统摄无量无边的法门,这个是没关系的,不一定说念佛就要把其它的法门放下,只是你知道你所有的法门是趋向于同一个目的,是帮助你去归依弥陀、帮助你往生,所有的方向是一致的。虽然你也修其它的行门,因为你方向一致,这样也构成一向专念,这个也叫做一向专念。黄老居士说:「专念彼佛」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专修,一种是圆修,都叫做「专念彼佛」。
第四个「修诸功德」。我们出家以后,把世间的尘劳放下,全心全意的投在修行,能够修行广大的福德智慧资粮,把这功德回向往生。这是上辈的因地。
看他的果报:第一个「佛众现前」,当然这个主要是讲临命终。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清净大海众菩萨通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