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铁书网 > 阿弥陀经要解 > 《佛说》第12集

《佛说》第12集

    请打开《讲义》第十二页,「别明力用」,这一段是各别说明本经的力用。那本经的力用有两部分:第一个是往生,往生四种净土;第二个是不退。往生这一部分我们讲过了,这以下讲到「不退」。

    这个「不退」的意思,是指我们修学佛法所成就的戒定慧功德,能够不退转。佛法的意思,说我们现前一念的心识,它的情况是剎那剎那生灭,恒转如瀑流。说我们这一念心,就像一个快速的水流,虽然它恒常相续,但是它可也是前后前后的变化。

    换句话说,我们这一念心,它不是经常安定在一个固定的点上。我们内心当中,有时候发了菩提心,或者持戒、或者修定、或者能够把一部经背起来思惟法义。我们内心当中的菩提心跟戒定慧的功德,它是会退转的。因为我们这一念心的本质,它是会扰动的、不安的,经常会有退转的因缘,这是我们修行的一个困难,这个退转的因缘当然很多:

    第一个烦恼。内心当中有烦恼活动的时候,就障碍你前进了;或者是你有罪业,你这个罪业刚好起现行了;或者这个果报体老、病、死,这个果报体有老的情况、病的情况、死亡的情况。这个时候你的戒定慧,就会受到破坏。所以我们这一念心这种清净的力量,经常会有很多很多的烦恼、罪业、果报体的障碍,就有这个退转的因缘。那极乐世界它的一个殊胜处,它有不退转的功德。

    这个「不退」有「四」种。我们根据它的生起次第,先讲「位不退」。

    「位不退」这个「位」,指的是无漏的圣位。这个无漏圣位,是说这个人他内心当中有这种无漏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有这种无漏的五分法身。这种五分法身,在他的内心当中是不会退转的。我们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戒身」,要是以圣道的情况来说,要初果以上的圣人。初果以上的圣人,他的戒体,有圣道的力量加持,我空的智慧加持,叫做道共戒,这个戒当中有这个道的摄持。

    这个道共戒有什么力量呢?说这个初果的圣人,他临命终的时候没有到净土去了,在三界流转,流转在一个杀猪、杀羊的屠夫家庭里面。父母亲命令他去杀猪、杀羊,他宁死不从。虽然他没有遇到佛法,他也忘掉他过去是个修行人,但是他面对杀生这种事业,他自然就能够生起防非止恶的功能,他自然会排斥。你问他:你为什么不杀羊?他讲不出一个所以然,但是他就是不杀。他那个戒身,有这道的力量,不会退转。你再怎么用什么恶因缘去刺激他,他法尔不会破戒,这个就是位不退。他内心这种无漏的圣位,永远不会退失掉。这个是约一般通途,要初果以上。

    站在净土的角度,「带业往生,在同居土,莲华托质,永离退缘。」说这个人是一个带了罪业往生的凡夫,在凡圣同居土「莲华托质」(这个连字加一个草字头),在极乐世界是莲华化生,不是胞胎的。永远离开这种退转的功德,就是你在极乐世界的戒定慧,永远不会退失。永远不会退失的意思,从诸行无常的角度来观,就是你不断的进步,没有一个情况是保持不动的,就是你经常会增上,是这个意思。

    第「二」个「行不退」。这个「行不退」的「行」是指菩萨之行,这种发菩提心所生起的这种六波罗蜜的利他妙行,他不退转。前面的位不退偏重在自利的功德,自受用的功德。这个菩萨行是一种利他的功德。它的内涵,「见思既落,尘沙亦破,生方便土,进趋极果。」这种情况按照通途的法门要到七住,别教的七住菩萨断「见思」烦恼。

    这个菩提心的生起,我们讲说:「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这种利益有情这样的一种心情,这个菩提心最大的障碍就是我执,我们凡夫的一种爱着我的一种自私心里。我们凡夫的这种我执,就会引生我爱、我见、我慢、我痴,执着这个我,爱着这个我。爱着这个我,我们就很难去愿代众生受无量苦,就非常困难。所以我们菩提心会退转,主要的是被我们心中的无明破坏。我们我执一重的时候,就把我们曾经在佛堂当中所发的愿给破坏掉。

    但是这个七住的菩萨,把我执给破坏了以后,他菩提心的光明在心中,就坚固的现前。在《摄论》上说:这个七住菩萨,一个没有我的菩萨,他跟我空相应的一个菩萨,他观察这个三千大千世界已经起火了,炽然如火;他还是愿意到三界的火宅里面度众生,这个火不能障碍他。这个行不退的菩萨,他有这种境界,他对这种身心的爱着已经消失了,他心中所看到的只有众生的苦而已。

    所以这个行不退,比前面的位不退更难。因为前面的位不退只是一种自利,你自己去防非止恶,这个还不是很难;这个行不退,要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这就不容易了。所以有烦恼的众生是不容易做到,所以一定要「见思」脱「落」以后,「尘沙」也「破」了一部分,这个尘沙是破所知障,这个观察众生根机差别的这种障碍。「生」到「方便」有余「土」,「进趋极果」,这个是「行不退」。

    第「三」个「念不退,破无明,显佛性,径生实报,分证寂光。」这个「念」指的是中道的正念不退转。凡夫是执着有,有一个我、有一个我所,这是有相的分别;二乘人是偏空,他偏重在空性这一部分;只有菩萨能够合乎中道正念。

    这个中道正念简单的说,就是即空、即假、即中。这个中道的正念在经论上说:这个念不退的菩萨,初地分证,八地圆满。这个分证跟圆满怎么分别呢?说这个初地菩萨,他要入观的时候,他我空观、法空观现前的时候,他能够跟中道正念相应,即空、即假、即中。但是他一出观的时候,他就有困难,他利益有情的时候,就像唯识学上说:「极喜初心平等性,俱生犹自现缠眠。」他内心当中俱生微细的烦恼,就会干扰他,他对众生还是会有一些法执,还是会有一些爱着。但是他一回到佛堂一入观的时候,他爱着的烦恼心又停止下来。

    所以说这个初地菩萨他的念不退,只是在他入观的时候;他出观的时候,有时候会偏重在空、有时候偏重在有,还是很难去平衡他空有的境界。要到八地以上,「无功用行我恒摧」,把这俱生的烦恼给破坏了。那八地菩萨,不管是入观、出观,他内心当中都是即空、即假、即中。

    所以这个念不退,真正到念不退要到八地以上,「破无明,显佛性,径生实报,分证寂光。」这个就是「实报」跟常「寂光」土。我们讲圆证三不退,是约着往生以后的情形。就是说我们往生到四土以后,每一土都具足三不退,这个后面会说明。一般的说法,是讲圆证三不退。

    但是蕅益大师又提出另外一个叫做「毕竟不退」。这个「毕竟不退」是约着没有往生的情况,就是说我念阿弥陀佛,但是我又不想厌离娑婆、欣求极乐,那这个佛号对我有什么意义呢?他就有「毕竟不退」的意义。我们看:

    不论至心散心,有心无心,或解不解,但弥陀名号,或六方佛名,此经名字,一经于耳,假使千万劫后,毕竟因斯度脱。如闻涂毒鼓,远近皆丧,食少金刚,决定不消也。

    说假设我们今天念这句佛号,临命终的时候有差错了,就起了颠倒,没有往生。没有往生的话,我们今生念佛不是白费了吗?不白费!就是还有一种「毕竟」的功德存在。

    他说:你在念这句佛号的时候,有六种情况:第一个「至心、散心」:你很至诚恳切的心,很专心的念佛;或者你根本就是散乱心,「口念弥陀心散乱」,又是打妄想、又是念佛,散心。或者是「有心、无心」:你内心当中真正有信愿,有这样的作意在念佛;或者你根本就没有心要念佛,你看到别人念佛,你也念几句,你内心当中根本没有信愿,叫无心念佛。或者是「解」、或者「不解」:你能够理解弥陀的本愿,能够理解名号的功德,知道「名以召德」;或者是不理解。都没有关系,只要是「弥陀」的「名号」、「或」者是「六方」诸「佛」的「名」号、或者是本「经」的经题,这三种任何一个,「一经于耳」,它能够假借这个声音的传布,把这个声音进入到你的耳根,他的意思就是进入到你的心中,假借耳根,这个法宝入到心中。

   &n>>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怦然心动@qimiaoSULYp1我,护短族长,族人都是大帝之姿!唐奇谭大唐:开局发老婆,我赚大了NBA之大致我兄弟模特女友刚分手,我享受肆意人生